公众号手机端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鲜出炉)

zhiyongz 6个月前 (07-01) 阅读数 #趣闻

  五国伐齐,指的是秦、韩、赵、魏、燕五国,在燕国的领衔带领下,由乐毅为主将,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战国历史上,五国伐齐绝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

在五国伐齐开始之前,齐国和秦国,几乎可以并立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一东一西,正好可以决定整个天下的走势。

不过,一场五国伐齐的大战之后,齐国直接被五国围殴了一顿,国力瞬间暴跌,此后再也无法和秦国争雄了。

  所以,在这场大战之前,战国历史还处于两强争霸的局面。但这一战结束之后,秦国就开始独自称雄,战国从此开始走向‘一超多强’的时代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的原因,后来齐国虽然艰难复国了,但是国力也损失惨重。所以自此之后,齐国开始逐渐闭关自守,很少再参加对外战争。

  而到了秦灭六国的时代,齐国也是眼睁睁看着其他五国被消灭,最后自己更是连打都没打,直接投降了。

可以说,这场五国伐齐,绝对是战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直接标志着一个时代,就此结束了。

  那么,这场五国伐齐的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强大的齐国,会引来其他国家的围殴呢?

  这事,还得从战国中期的历史大背景开始说起。

战国中期,随着几大强国相继完成变法,原本魏国一家独霸的局面,彻底结束了。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因为率先进行变法的缘故,曾经一度在制度上领先于其他国家,而后国力暴增,成了战国初期的霸主,一度压得其他国家喘不过气来。

  但是后来,随着国进行了吴起变法,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韩国进行了申不害变法之后,这时候的魏国,在制度上已经没多大优势了。

再加上魏国地处中原腹地,之前又四处开战,引起了公愤。所以在这之后,秦国、齐国开始从东西两面,同时夹击魏国。

  尤其是齐国,先后和魏国打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打完之后,魏国的主力精锐魏武卒,基本上就被彻底打光了。此后,魏国迅速衰落,齐国则是彻底崛起,成了东方最强的国家。

不过,随着魏国衰落,接下来,齐国、秦国以及南方的楚国,此时都处于非常强大的状态。当几个国家都很强大的时候,考验各国外交和谋略水平的时候就到了。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鲜出炉) 第1张

所以,自此之后,战国历史最精彩的一部分,合纵连横的时代,就此到来了。

  在这个合纵连横的时代开始之后,南方的楚国,首先占据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位置。因为就在这个时代刚刚开始之后不久,楚国就把越国给吞并了。

楚国吞并越国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说,越国在春秋末期的时候,也曾称霸一时。但是自从勾践去世之后,越国就再也没出现过什么特别厉害的国君了。

  这就导致越国后来一直在不断衰落,后来又错过了变法的机会,而且国内还开始出现士大夫家族掌权的现象。

  所以,差不多到了齐秦两国,彻底把魏国给打下去之后,这时候的越国,已经衰落到了一个临界点。

  当时的越国,就想通过战争,转移一下国内的矛盾。结果没想到的是,这场国运之战,越国后来打输了,直接败给了楚国。

更要命的是,在这一战当中,越国的国君还直接战死了,而且死前还没立太子。

  这就导致这一战之后,越国国力大损的同时,还彻底分裂了。

如此一来,楚国自然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楚国开始不断蚕食越国,最后更是几乎吞并了整个越国。

  吞并了越国之后,楚国在南方就彻底一家独大了。而且除了楚国之外,南方好像也没有什么国家了。

但是同时,楚国因为在之前的变法当中,没有动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导致这个时候的楚国,开始逐渐琢磨能不能彻底完成变法。

  当时主要琢磨这个事的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屈原,但可惜后来失败了。

与此同时,楚国还在西边,和秦国争夺巴蜀之地的控制权。如此一来,消化越国,争夺巴蜀,再加上对内变法,这些事就已经基本拖住楚国的所有精力了。

  所以,在这场合纵连横的游戏当中,楚国其实更像是一个多方都要拉拢的对象。

既有强大的国力,轻易左右天下局势;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全力摆脱国内问题。这样的楚国,大家自然都想拉拢,或者至少会把他的威胁排序,尽量往后移。

  而除了楚国之外,赵国当时还没有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整体偏弱;韩国虽然完成了改革,但是国土面积太小。

魏国之前很强大,但是在这场合纵连横的游戏开始之后,已经被打得半残了。至于燕国,地理位置太过靠北,而且国力也不是特别强。

  所以,这场合纵连横的游戏当中,前半段真正最重要的两个玩家,其实就是齐国和秦国。

  在这场游戏当中,大家大体上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合纵,所谓合纵,就是燕、赵、魏、韩、楚这五个国家联手。因为这五个国家的位置,从地图上来看,恰好是从北到南连成了一条纵向的线,所以叫合纵。

  只要这几个国家联手之后,不管是秦国还是齐国,都会被彻底挡住扩张的步伐,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住这两个国家的扩张。

另一个是连横。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从秦国到齐国这条线上的国家,联合起来,先搞扩张,先灭了那些弱小的国家再说。

当然,后来因为齐国先倒下了,东边的威胁消除了。所以后半段的连横,指的就是秦国想办法破除合纵,给自己打开一条东出的道路。

  合纵联合的本质,其实就是几大强国崛起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对抗其他所有国家。

所以这个时候,就必须通过一些手段,减少自己敌对国的数量,增加盟国或者中立国的数量,以此来达到自己可以顺利扩张的目的。

  这个游戏开始之后,秦国那边在位的,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重用了张仪,然后张仪不断在外交方面,帮秦国破除各国的合纵计划,帮助秦国扩张。因为后世有关秦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比较多,所以大家对秦国的这段故事都比较熟悉。

  那么,在秦国进行这段历史的时候,齐国在干嘛呢?

  作为当时同样和秦国并立的强国,齐国其实也想扩张。当时秦国想要扩张的话,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朝四川地区扩张,秦国当时却是这么干了,所以后来和楚国开战了。二是向甘肃那边扩张,所以后来吞并了义渠国。

  三是向韩赵魏这三国的方向扩张,而这个方向的扩张,也是最考验秦国外交能力的方向。只要三晋联手,秦国绝对没有机会。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鲜出炉) 第2张

而齐国这边,当时其实也有三个方向可以扩张。一是向北方的燕国方向扩张,二是向韩赵魏三国的方向扩张,三是向越国和楚国的方向扩张。

当然,除此之外,有人可能会说,齐国还有第四个扩张方向,那就是向海上。当时的齐国,如果航海能力足够,确实有希望横跨大海,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某个岛国上面去。

  但问题是,当时的航海能力,还真不足以支持齐国这么干。

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在那场五国伐齐的大战开始之前,齐国在这三个方向,都曾经尝试过扩张。

  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趁势杀入燕国。当时齐国军队进入燕国之后,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燕国。

但结果,因为齐国高层无法很好地约束军队,导致军队进入燕国之后,一路烧杀抢掠,激起了燕国百姓的反抗。

  后来再加上赵国的插手,所以最终,齐国虽然得到了一些好处,但还是只能撤出燕国,并没有在地盘上扩张多少。

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魏两国,进攻楚国。当时楚国正在忙着和秦国争夺四川地区,根本无法集中国力对付齐国。所以这一战当中,齐韩魏三国联军,大败楚国。

  从这两场大战当中,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当时齐国高层的思路。当时的齐国,想要先向燕国和楚国这两个方向扩张,暂时不打三晋。

之所以留着三晋,甚至还要拉着他们一起搞扩张,主要原因就是齐国希望他们可以帮忙制衡秦国。

  当时的合纵连横游戏当中,齐国真正的对手,其实恰恰是和齐国没有任何接壤的秦国。所以齐国很希望自己扩张,但是不让秦国扩张。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在那场和楚国的战争结束三年之后,齐国再次牵头,和韩魏两国组队,一起进攻秦国。

  这场仗打了整整三年,后来联军占据上风之后,宋国和赵国也加入了队伍,组成了‘五国联军’,由齐国名将匡章统领。

最后,在匡章的统领下,五国联军不但胜了,而且直接攻破了函谷关。这也是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完成之后,一直到战国时代结束,唯一一次被攻破函谷关。

熟悉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函谷关对秦国到底有多重要。一旦函谷关被攻破,对秦国绝对是有着致命的威胁。

  再加上当时秦国是秦昭襄王刚刚少年即位,国内主少国疑。所以最后,秦国在被攻破了函谷关的情况下,不得不割让土地给各国。这一战,也算是重创了秦国的国力。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这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直接造成了后来五国伐齐的局面。

  这个人,名叫苏秦

在战国历史上的所有历史人物当中,苏秦可能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一个。而那些有关他的争议,不是说他做了什么有违伦理道德的事情,而是他的活动时间和事迹,都存在很多疑点!

  简单来说,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来看,苏秦和张仪是同门师兄弟,两人都曾经师从鬼谷子

  但是如果按照近年来的某些考古发现来看,史记上对苏秦的记载存在很大的错误。甚至有人说,苏秦和张仪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如果有关史记上的那些事情,全都是苏秦做的。那苏秦就等于是二三十岁的时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八九十岁的时候,才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以战国时代大家的平均寿命来说,这好像有点不大可能。

  但同时,另一方面,很多自媒体文章说,苏秦和张仪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这个说法肯定也不太对。

  因为张仪去世于公元前309年,而苏秦去世于公元前284年。

总不可能张仪去世之后,苏秦才出生,然后几岁的时候就影响天下,二十多岁就死了,这更不可能。

  所以,张仪活着的时候,苏秦一定是已经出生了,而且应该已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了。

  还有人说,可能是当年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把人名给弄混了。那些有关苏秦的事迹,并不是同一个人做的,而是两个人做的。

  只不过后来司马迁老爷子,误以为这俩人是一个人,所以就把这些事都给按到一个人的头上了。

  有关苏秦的真相,可能我们还得等考古学家进一步发掘之后,才能确定。在这里,我们只说苏秦对那场五国伐齐事件的影响。

  苏秦的政治主张,是所谓的‘合纵’。也就是燕韩赵魏楚这几个国家联手,一起遏制秦国的扩张。

所以据史书记载,苏秦曾经说服了燕韩赵魏楚五国的国君,再加上齐国,一起对抗秦国。而为了让苏秦能够更好地带领六国对抗秦国,六国的国君,更是直接任命苏秦,作为自己国家的相国。

所以,当时的苏秦,一下子就达到了自己人生的最顶点,同时担任六国的相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秦配六国相印’。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鲜出炉) 第3张

  但是后来,因为秦国那边用了很多计策,导致齐国和魏国联合起来,一起打赵国。这样一来,六国内部有了战争,自然就无法再联合抗秦了。

  所以,自此之后,六国联盟瓦解,而苏秦也失去了六国相印。

在这之后,因为赵国有了损失,苏秦怕赵国追究他的责任,所以就去了燕国。

  至于说为什么去燕国,有一种野史小说里给出的说法,是苏秦暗恋当时的燕国王后。

  据说这位燕国王后是周王室的公主,然后苏秦也是周国境内的人,早年曾经暗恋过这位公主。但是后来,这位公主被嫁到燕国去了,所以他就想去燕国帮忙。

  当然,正史上肯定没这么写过。不过在司马迁老爷子的笔下,苏秦和那位燕国太后,好像确实是有点猫腻,这倒是事实。

到了燕国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复杂了。虽然在之前的合纵游戏当中,燕国曾经和齐国联手,一起对抗秦国。但从战国历史的大背景来看,燕国对齐国的仇视,其实要远高于秦国。

  因为燕国和秦国不接壤,但是和齐国有大面积的接壤范围。

所以,进入战国时代之后,齐国曾经多次朝燕国这边扩张,两国几乎称得上是世仇了。

而到了燕国之后,苏秦先是成了燕国的高官。但是后来,因为他和燕国太后的这点小猫腻逐渐传了出去,他怕燕王追究他责任,所以就主动提出,自己做一个间谍,去齐国那边做官。然后利用他在齐国做官的身份,帮燕国谋取福利。

  所以,再之后,苏秦就去了齐国。而苏秦离开燕国之后,如果史记记载的没有错误的话,他在齐国一口气待了三十多年。

这三十多年里,就发生了那场齐国差点灭了燕国的大战。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苏秦到底都做了什么,史书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有人说,苏秦其实是两个人。

一个人是六国合纵的那个苏秦,到了齐国之后,后来就死了。另一个是燕国后来派去的间谍,然后司马迁老爷子把这俩人整混了,把他们的事迹放到了一个人的身上。

  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总之,苏秦到了齐国之后,开始劝齐王大兴土木,从内部破坏齐国。在苏秦的操作下,齐国逐渐把其他国家,都给得罪光了。

  因为有关苏秦的争议太多,所以,我们暂时把所有和苏秦有关的事情,全都暂时放一下,只说齐国的历史进程。

因为苏秦的破坏,齐国开始逐渐和其他国家绝缘。当然,这其实也不全是苏秦的原因。从齐国自身的战略角度来看,齐国想要扩张,势必就要和其他国家开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齐国的国运。

  简单来说,当时在齐国旁边的宋国,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国君,这就是宋康王。

  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上,并不是特别强大的国家,但是到了宋康王在位期间,这个宋康王在位时间比较长,然后对外打仗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他带着宋国,不断对周围的国家开战。

因为这个宋康王,确实很能打,所以几场仗打下来之后,不管是对齐国还是对魏国,亦或者是对南边的楚国,竟然还都打赢了!

  如果单从军事角度来说,我们必得承认,这个宋康王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是这样一来,宋国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强大了,但实际上却形成了两大隐患。

首先,宋国自身国力并不算强。常年和大国开战,势必会导致宋国国力大损,老百姓开始怨声载道。其次,宋康王和周围几大强国都打了一圈,等于就把大家给得罪光了。

  如此一来,就很容易被大家围殴。

而到了宋康王晚年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宋康王觉得自己这辈子贡献还挺大,做人越来越骄狂。

当时宋康王用皮袋子装上鲜血之后挂起来,然后自己去射这个袋子,表示自己把天都给射伤了。然后用鞭子鞭打土地,表示自己连大地也能打。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那就更是残暴了。

  从这位宋康王的晚年来看,他倒是有一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思了。

  只是这样一来,宋国内部的老百姓,自然就不干了。所以到了宋康王晚年的时候,宋国开始逐渐内乱。

眼见宋国内乱,之前被宋国打败的那些大国,自然都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接下来,齐楚魏三大强国,同时出兵,开始围殴宋国。

宋国虽然也是老牌国家,底蕴深厚。但是在三大强国同时围殴下,自然也是扛不住的。所以后来,宋康王很快就战败而死,宋国也被三大强国重创。

  但到了这个时候,在面对如何瓜分宋国的这个问题上,三国开始出现矛盾了。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鲜出炉) 第4张

  当时三国当中,齐国的国力算是最强的一个。所以,齐国很想独吞宋国。

而且,从战略角度来说,一旦齐国控制了宋国,那么接下来,齐国就可以更轻松地威胁到魏国和楚国的腹地,这对齐国的发展,显然是很有好处的。

  但问题是,怎么才能独吞宋国呢?

  如果贸然翻脸,齐国同时以一敌二,和魏国楚国对打。就算齐国再强,肯定也讨不到好处。

所以,当时齐国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能把两国主力军队都给调走,是不是自己就能独吞宋国了呢?

所以接下来,齐国联合楚国,以及韩赵魏三国,组成了一个五国同盟,一起进攻秦国。据说在这场合纵联盟的背后,就有苏秦的影子。

  至于说苏秦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这就不好说了。而五国联合攻秦之后,接下来,魏国和楚国的军队主力,自然都被吸引到了秦国那头。

就在几大强国一起进攻秦国的时候,齐国忽然派出了自己之前藏着的军队,进攻宋国。因为当时楚国和魏国的主力,都被牵制在秦国那头,短时间内也调不回来。

  所以,齐国很轻松地就拿下了整个宋国。

  这一下,整个天下都炸庙了。

要知道,虽然在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非常频繁。但是像齐国这种吃独食的事情,却非常让大家反感。

  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大家讲究的是一个平衡,而齐国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在破坏平衡。

  最关键的是,对于齐国独吞宋国这件事,魏国和楚国,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的。

因为一旦齐国吞并了宋国,未来就可以直接威胁他们两国的统治核心。

  所以,齐国吞并了宋国之后,表面上来看,国力确实是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同时,和其他几大强国的关系,却同时跌入冰点。

秦国当时抵抗五国联盟的进攻,和齐国属于交战状态;楚国和魏国,不能接受齐国独吞宋国;燕国和齐国是世仇,巴不得齐国被大家暴打。

赵国之前也和齐国打过好几次,据说这几次交战背后,就有苏秦的影子。至于仅剩下的韩国,韩国这个国家特殊,基本上属于墙头草,而且喜欢把战国这潭水,搅得越混越好。

  所以,一时之间,齐国等于是犯了众怒,一个盟友都没有了。

  就在这个时候,几大强国之中,唯一一个置身事外的燕国,正式入局了。

燕国入局之后,火速调停五国联盟进攻秦国的战争。几大强国此时因为齐国吞并宋国这件事,也早就有了停战的心思,所以当即就停战了。

而接下来,燕国先是拉拢赵国,和赵国组队,对齐国宣战。而后,魏国作为苦主,自然也加入了联盟。韩国作为墙头草,很快也入局了。至于秦国,自然也不会放过打击齐国的机会,所以同样也没拒绝。

  就这样,在极短时间内,燕、秦、韩、赵、魏五大强国,一起组队,正式准备围殴齐国。

唯一的例外是楚国。楚国虽然也是苦主,但是却并不想参与这个联盟。因为楚国知道,如果楚国也加入了联盟,六国一起进攻齐国,那齐国就必亡无疑了。

  楚国希望看到齐国被重创,但是并不希望看到齐国被消灭。

所以,当时楚国选择暂时作壁上观,先看五国联盟和齐国较量。楚国想等到齐国被揍趴下之后,再从齐国那边争夺利益,最好是最后能由自己占领整个楚国,那才是最好的结果。

  就这样,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五国伐齐的战争,正式开始了。

这场战争开始之后,战争的过程,反倒是没啥可说的。要知道,在此之前,齐国同时打了两场大战。一场是灭宋之战,另一场是和其他四国一起进攻秦国。

  这两场战场,显然都消耗了齐国不少国力。

所以,战争开始之后,齐国的大将触子,知道齐国绝对不可能和五国联军硬碰硬。只能防御,不能进攻。如果能把五国联军的补给耗光了,五国联军自然就会退去。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鲜出炉) 第5张

  像这种战争,秦国其实也遭遇过。在秦国崛起的过程当中,秦国其实也多次被其他几国联手围殴。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秦国就直接撤到函谷关以西。依托函谷关天险的优势,死守函谷关。等到联军补给不足,秦国再从外交领域瓦解各国联盟,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当时的齐国,虽然没有函谷关天险的优势,但是却有一条济水。齐国的大将触子,便打算依托这条济水,和五国联军打消耗战。

但是,就在触子刚刚做出防御部署之后,齐国当时在位的齐湣王,却忽然下令,让触子不得不固守,必须强攻。

对于齐湣王的这个命令,后世普遍说这是他昏庸无能的表现。但实际上,从齐国的角度来看,当时齐国因为两场大战,粮食已经被耗得差不多了。

  如果继续打消耗战,先倒下的可能并不是五国联军,反倒是齐国。

  所以,齐湣王只能下令,让齐国强攻。在齐湣王看来,此时齐国军队是本土作战,放手一搏,或许还有胜算。

当时为了战胜五国联军,齐湣王甚至把挖坟掘墓这种招数都用出来了。直接威胁军中士兵,但凡有敢撤退的,直接杀了全家,然后挖他家祖坟。

但就算这样,齐国依然没能打赢这场仗。但是的齐国大军,已经极为疲惫。再被齐湣王这么一威胁,军中的反抗心理瞬间就强了起来。

  所以,一场大战之后,五国联军大胜,齐军惨败。就连大将军触子,都不知所踪了。

  就这样,这场大战结束之后,五国联军再没有任何阻力,直接打到了齐国首都临淄。

面对五国联军的到来,齐湣王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都守不住临淄的,只能带领最后的一部分精锐,逃离了齐国。

  接下来,齐湣王就跑到了齐国仅剩的几个小弟国家,比如卫国、邹国和鲁国。但是对于齐湣王的到来,这些国家也不是很欢迎他。

一是因为他们害怕五国联军的威势,二是他们担心,以后齐国吞并宋国的事情,会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

  得知这几个小弟的反应之后,齐湣王终于明白,此时唯一的希望,就只剩下楚国了。

所以接下来,齐湣王火速给楚国发出求救信。而楚国收到求救信之后,也没有坐视不理,而是直接派出大军,打算出来摘果子了。

  就这样,楚国大军打着救援齐国的名义,进入了齐国境内。但让齐湣王没想到的是,楚军来了之后,根本就没有帮他反攻,反倒是先向他所有淮北地区。

面对楚国的威胁,齐湣王最初还硬气了一下,想要和楚军谈判。可是此时的楚国,已经掌握了齐国的命脉,哪还会给他这个机会?

  此后,楚国大将淖齿,直接下令,杀了齐湣王。至于齐国的淮北之地,楚国完全可以自己去取。

此时的齐国,前有五国联军虎视眈眈,后有楚国从背后偷袭,显然已经到了绝境。距离灭国,也就只差一步之遥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各国联军,却诡异地撤退了。唯有燕国,虽然没有撤离齐国的国境,但是也没有继续进攻齐国仅剩下的莒和即墨,反而是就地在齐国境内驻扎了下来。

  各国的这种诡异表现,其实并不奇怪。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新鲜出炉) 第6张

首先,当时齐国虽然被重创,但是群众基础还在。一旦各国联军把齐国人逼急了,齐国人群起而攻之,反抗各国联军,也够各国喝一壶的。

  其次,连宋国这样的国家被灭,都会导致这么大的动荡。那么如果齐国真的倒下了,对战国局势的影响,只会更大!

  所以,当时很多国家,希望看到齐国被重创,但其实并不希望看到齐国被灭国。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大家都撤退了,只有燕国继续在齐国驻军。

  当时燕国的统帅乐毅,本来打算得挺好,打算就这样一直驻军,让大家潜移默化接受燕国对齐国的统治,接受这个概念。

但没想到的是,两年之后,燕国的老国王去世了。新国王即位之后,又不信任他。

  如此一来,新国王即位之后,直接换了乐毅,换上了一个新的大将,并且下令强攻最后两座城池。

  而这个命令,则是彻底把齐国人给逼急了。接下来,齐国开始整体反攻,其他国家也在背后拖燕国后腿。

最终,燕国只能撤出齐国,齐国也就此复国了。

  不过,齐国虽然复国了,但是经此一役之后,齐国也是损失惨重,再也不敢对外争霸了。此后的几十年里,齐国对参与对外战争,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直到秦始皇横扫六国的时候,齐国也一直作壁上观,没有参与。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五国伐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