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小米在狂欢发车,美国新势力却快不行了

zhiyongz 9个月前 (04-01) 阅读数 #小米

太平洋两岸,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24小时大定88898辆。造车三年之后,小米终于正式发车,进入了竞争已经白热化的电动车市场。还是铺天盖地的营销曝光,还是价格屠夫的性价比,小米终于成为最晚入场,也是最凶猛的新势力车企,更是唯一一家横跨智能终端与智联汽车的主流手机厂商。

虽然小米姗姗来迟,但并没有错过这场电车狂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车市场,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车出口国。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有足够的增长空间,留给诸多新势力车企和转型中的传统车企。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计,今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超过2000万,其中六成销量在中国。而今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1300万辆,同比增长40%,市场渗透率超过40%。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就在小米凶猛杀进车圈,成为中国电车市场大鲶鱼的同时,在太平洋的另一边,美国新势力们却已经快不行了。全球电车领头羊特斯拉,面临着增长大幅放缓的挑战,而诸多美国新势力厂商更承受着严重的现金流压力,甚至已经走到了破产边缘。曾经和特斯拉齐名的美国老牌电动车公司Fisker可能又要破产了,纽交所上周以“股价太低不适合交易”的理由强制停盘了该股。为什么说又呢?因为他们2013年就已经破产过一次,现在的Fisker是2.0重生版。Fisker创始人是汽车行业传奇设计师亨里克·菲斯克(Henrik Fisker),先后设计了宝马X5、阿斯顿马丁DB9和V8 Vantage等经典车型,特斯拉Model S的前期设计也是他经手的。2007年,菲斯克创办了电动车企Fisker Automobile,次年就发布了业界最早的增程式电动轿车Fisker Karma,成为特斯拉Model S的直接竞争对手。恼怒的特斯拉一度起诉Fisker窃取自己技术,但最终输掉了诉讼,反而赔偿了Fisker 100多万美元的律师费。在获得10亿美元融资以及美国政府5.3亿美元贷款之后,Fisker在2011年成功开始量产交付Fisker Karma,甚至还比Model S早了一年。但上市不久,就因为电池故障的火灾风险,而被迫召回全部生产的2450辆轿车。由于始终无法解决电池问题,也无法继续销售交付,Fisker最终在2013年底耗尽资金宣布破产。2014年,Fisker把主要资产(商标、厂房以及技术)卖给了中国万向集团,后者整合之后成立了Karma Automotive,而菲斯克则在2016年又创办了新公司Fisker Inc,还在2020年通过SPAC方式在纽交所上市,市值最高时候曾经达到80亿美元。然而,涅槃重生的Fisker又再次濒临破产了。在严重的现金流压力下,Fisker在今年年初宣布裁员15%,3月份更是宣布停工停产。目前账面上只剩下1.2亿美元现金等价物,但真正立即可用的现金只有不到9000万美元,而应付账款余额却高达1.82亿美元,并且已经错过了一次840万美元的利息支出。为了回笼资金生存下去,这家电动车企上周甚至将旗下库存车统统六价清仓。在大降价之后,入门款SUV Ocean Sport的价格已经降到了2.5万美元,成为美国市场最便宜的电动车型。在Fisker宣布特价清仓之后,不少4S店立即在Trade-in以旧换新项目里面取消了Fisker Ocean。这款车的残余价值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尽管六折清仓会严重打击现有车主的忠诚度,并威胁到Fisker未来产品的定价能力,但这家新势力厂商已经顾不上了。不到走投无路,怎么会饮鸩止渴?价值超过两亿美元的库存是Fisker为数不多可以变现的资产。去年Fisker生产了1万辆Ocean SUV,但却只卖出去5000辆,还剩下数千辆的库存。当然,新车销量堪忧才是Fisker的资金链极度紧张的直接原因。除了特价清仓,Fisker还在进行战略评估(寻求注资或者被收购)。据媒体报道,Fisker和至多五家车企进行了商谈,其中一家是日产汽车,后者对Fisker的电动皮卡车型Alaska非常感兴趣。Fisker去年发布了4.5万美元起售、续航550公里的电动皮卡Alaska,原本打算今年量产,与特斯拉的Cybertruck竞争,但现在看起来量产的希望非常渺茫。然而,这一希望也破灭了。根据Fisker最新提交的监管文件,他们未能与意向收购方达成一致,谈判已经结束。看起来大车企们也不想接盘现在的Fisker,或者想等待后者破产之后再收购。Fisker目前市值只有5280万美元,股价还不到9美分,过去两年时间暴跌了99.3%。市值缩水幅度比Fisker更为夸张的新势力,则是贾跃亭在美国创办的Faraday Future。过去两年时间,FF市值缩水了99.99%,从最高的54亿美元直线坠落到目前的只有427万美元。或许真正欲哭无泪的,是老贾在国内的债权人们,因为指望用贾跃亭FF持股偿债的计划完全成为了泡影。按照纳斯达克的规定,如果连续30个交易日起股价低于1美元就有可能被强行退市。但是老贾总会有奇招应对。去年夏天,FF通过极为激进的反向股权分割(并股)方式,强行抬高股价,避免了被纳斯达克退市的下场。但仅仅五个月,FF股价又一次跌到了10美分,不得不进行半年来的第二次并股。创办于2014年的FF曾经也是特斯拉的挑战者,2017年发布的FF91更是高调对标Model S。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争议与风波之后,FF直到去年才正式交付首辆量产FF91。目前只交付了13辆新车,其中还包括了贾跃亭本人。美国媒体在上个月报道FF91召回的新闻中嘲讽称,“在创办了九年时间,烧了40亿美元之后,FF终于造了足够的车辆可以召回了。”同样面临退市风险的还有Nikola,这家新能源车企也曾经对标过特斯拉,市值一度接近250亿美元,过去两年股价暴跌了91%,目前徘徊在1美元左右。去年年底,Nikola成功交付了35辆氢动力卡车,创业十年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一笔收入。当然,Nikola市值暴跌背后有骗局破灭的原因。Nikola创始人米尔顿(Trevor Milton)从一开始就不断夸大产品研发进程,捏造核心数据,广告视频造假,甚至直接用合作伙伴车型魔改当成自己的新车。去年年底,米尔顿最终因为欺诈投资者,被判入狱四年。如果说FF和Nikola这两家公司股价暴跌更多是因为自身因素的话,那么Lucid和Rivian这样曾经大红大紫的新势力车企,也遭遇了股价暴跌九成,也面临着严重资金危机,还是很能够说明美国新势力目前的整体困境了。Lucid和Rivian在上市之初都曾经股价疯狂飙升,市值一度突破900亿和1300亿美元,甚至远超底特律三强等诸多传统车企巨头。但过去两年时间,Lucid与Rivian市值分别缩水90%和80%,目前只剩下65亿和107亿美元。同期特斯拉股价则缩水了52%,目前市值接近5600亿美元。资本市场在2021年狂热推高Lucid和Rivian,是相信电动车市场的增长空间,相信这两家新势力有能力与特斯拉竞争,拿到足够的市场销量份额。但让投资者恢复理性的,则是两家公司实际的业绩情况。过去两年时间,Lucid和Rivian的交付一次又一次低于分析师预期,不得不连续下调业绩预期,拖累股价一跌再跌。去年Lucid生产了8428辆车,只交付了6001辆车。第四季度营收总计1.57亿美元,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78亿美元,净亏损6.54亿美元。按照去年第四季度财报计算,Lucid每卖出一辆车巨亏37.7亿美元。而且Lucid预计今年产量只会增长7%,达到9000辆。美国新势力第二强Rivian也没有完成去年的业绩目标,去年第四季度交付量只有1.397万辆,不仅环比减少10%,更是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443万辆;Rivian还预计,这个季度的交付量可能会环比减少10-15%,同时宣布裁员10%。马斯克上个月公开表示,Rivian的产品设计不差,但是造车最艰难的部分是达到足够的产量,带来正向现金流。马斯克甚至暗示,如果Rivian不能进行积极调整,改善现金流状况,可能会在一年半之内破产。当然,Nikola市值暴跌背后有骗局破灭的原因。Nikola创始人米尔顿(Trevor Milton)从一开始就不断夸大产品研发进程,捏造核心数据,广告视频造假,甚至直接用合作伙伴车型魔改当成自己的新车。去年年底,米尔顿最终因为欺诈投资者,被判入狱四年。如果说FF和Nikola这两家公司股价暴跌更多是因为自身因素的话,那么Lucid和Rivian这样曾经大红大紫的新势力车企,也遭遇了股价暴跌九成,也面临着严重资金危机,还是很能够说明美国新势力目前的整体困境了。Lucid和Rivian在上市之初都曾经股价疯狂飙升,市值一度突破900亿和1300亿美元,甚至远超底特律三强等诸多传统车企巨头。但过去两年时间,Lucid与Rivian市值分别缩水90%和80%,目前只剩下65亿和107亿美元。同期特斯拉股价则缩水了52%,目前市值接近5600亿美元。资本市场在2021年狂热推高Lucid和Rivian,是相信电动车市场的增长空间,相信这两家新势力有能力与特斯拉竞争,拿到足够的市场销量份额。但让投资者恢复理性的,则是两家公司实际的业绩情况。过去两年时间,Lucid和Rivian的交付一次又一次低于分析师预期,不得不连续下调业绩预期,拖累股价一跌再跌。去年Lucid生产了8428辆车,只交付了6001辆车。第四季度营收总计1.57亿美元,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78亿美元,净亏损6.54亿美元。按照去年第四季度财报计算,Lucid每卖出一辆车巨亏37.7亿美元。而且Lucid预计今年产量只会增长7%,达到9000辆。美国新势力第二强Rivian也没有完成去年的业绩目标,去年第四季度交付量只有1.397万辆,不仅环比减少10%,更是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443万辆;Rivian还预计,这个季度的交付量可能会环比减少10-15%,同时宣布裁员10%。马斯克上个月公开表示,Rivian的产品设计不差,但是造车最艰难的部分是达到足够的产量,带来正向现金流。马斯克甚至暗示,如果Rivian不能进行积极调整,改善现金流状况,可能会在一年半之内破产。不过,相比其他挣扎在破产边缘的新势力,Lucid和Rivian至少没有破产的担忧,因为两家公司背后都有着实力雄厚的超级巨头股东。Lucid的最大股东是沙特主权基金,持股超过六成。当初正是沙特的投资把Lucid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帮助他们在美国建厂投产,甚至还在沙特建了电动车工厂。现在Lucid近况堪忧,沙特政府又给Lucid提供了超过10亿美元的可转债优先股。或许再投资下去,Lucid很快就会变成沙特政府的全资子公司了。亚马逊则是Rivian的最大股东和最大客户,持有Rivian 16.6%的股份,也是Rivian电动货车的最大客户。另一家车企巨头福特汽车已经基本出清了所持的Rivian股份。虽然Rivian股价暴跌也让亚马逊损失惨重,但是这是亚马逊车生态战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上诉这些新势力,美国电动新势力厂商还有Canoo、Proterra、Hyzon、Lordsstown等。但是,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处境艰难,在电车市场毫无存在感,市值损失接近九成,面临着退市甚至是破产风险。作为对比,过去两年时间传统车企并没有受到明显冲击。在新势力市值蒸发超过九成的同时,福特汽车股价下滑了25%,市值530亿美元,通用汽车股价增长了17%,市值775亿美元。丰田汽车股价飙升了36%,市值3390亿美元。虽然行业巨头特斯拉依然保持着增长,但也同样面临着增长大幅放缓的困境。特斯拉在财报发布之后警告称,今年销量增长会显著低于去年水平,而新车型要到2025年才能量产。为了提振销量保证增长,去年特斯拉不断降价促销,不仅严重影响到利润空间,更残酷打击了二手市场的残余价值。曾经全球车企毛利率最高的特斯拉,已经被中国比亚迪和理想两大车企超越。而去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的纯电车已经超过了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车行业新龙头。按照华尔街分析师目前的预期,特斯拉今年的交付量会达到220万辆,较上年增长20%,不仅较去年的35%继续放缓,更远远不及马斯克此前设置的年销量增长50%的宏伟目标。当然,现在特斯拉也不再提这个无法实现的增长目标了。虽然特斯拉和Rivian都将增长乏力归咎于美国利率太高,挫伤消费者购车热情,但实际上去年美国市场新车销量达到1560万辆,同比增长12%,创下了十多年来的最大增幅,只是消费者不再热衷于购买电动车而已。去年美国全年电动车销量为120万辆,市场渗透率为7.6%,虽然高于2022年的5.9%,但远远低于中国和欧洲超过20%甚至30%的水平。去年第四季度,混动车的增长已经超过电动车,预计今年美国混动车市场份额会达到16%,明显超过电动车的10%。丰田和本田成为了混动车型热销的最大受益者。去年丰田全球1100多万销量中,超过三成来自混动,股价创下历史新高,电车只有10.4万部。本田美国销量增长超过三分之一,却没有一款电动车型。目睹混动市场的火热和电动市场的降温,福特、通用等传统车企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推出更多的混动车型,同时减产电动车型。Mizuho分析师Vijay Rakesh在近期一份研究报告中,下调了特斯拉和Rivian的评级和目标价。这位拥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分析师在报告中写到,虽然他对电动车长期增长依然看好,但现实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电车市场需求放缓,库存水平不断增加,定价依然过高,缺乏有竞争的新车型。Rakesh还将今年全球电动车增长预期从此前的25%下调到15%。在电动车市场降温的大环境下,传统车企还能及时调整产品战略,推出混动车型适应市场需求,而资金本就紧张的新势力们,面临着最残酷的现实:销量低于预期,库存不断增长,股价大幅下挫,亏损难以收窄。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2月份的研究报告中表示,电动车行业正面临着洗牌,生存壮大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无法找到靠山,一些小企业可能无法生存。大摩提到,Rivian、Lucid、Fisker、Canoo等电动车企都面临着巨额亏损,一些企业在大规模投资建厂生产电动车和电池之后,却面临着电动车市场降温的残酷现实。大摩分析师表示,“电动车普及曲线正在放缓,市场趋势发生改变,而车企还在继续推进电池工厂,这种现实落差给美国汽车行业带来了紧张。如果情况没有变化的话,我们可能看到不少投资数十亿美元的电池工厂不得不产能闲置。”在小米在中国狂欢发车的同时,苹果干脆直接放弃了造车。太平洋两岸,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