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出版业为何敢硬刚京东?

zhiyongz 7个月前 (06-03) 阅读数 #互联网
文章标签 出版业京东

斑马消费 任建新

京东与出版界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5月20日,上海、北京56家主流出版社,发函不参与京东618促销;5月31日,中国最大民营出版公司磨铁创始人沈浩波宣布,全面停止对京东供货。

618在即,电商价格战愈演愈烈,平台们神仙打架,卖家们凡人遭殃。当出版业不想再以2-3折的价格低价卖书,便只能以这种不太体面的方式退出。

早年,出版机构们愿意通过以价换量的模式与电商平台合作。但是,原本能勉励维持的【增长、收益与价值提升】平衡,近年被不断收缩的市场环境所打破。出版机构们的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成为常态后,便不再沉默,试图反抗、守住自己的价格体系底线。

更为关键的是,只要电商市场内卷不息,像京东与出版业这样平台与卖家的对立,就不会是孤例。

出版业为何敢硬刚京东?  出版业 京东 第1张

图书业背刺京东

618在即,主场作战的京东,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以“又好又便宜”理念,推出百亿补贴日、9.9包邮日、超级直播日、PLUS会员日等活动,誓要在2024年的电商新战争中赢得胜利果实。

没想到,正在这时,后院起火了。

5月下旬,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携旗下46家出版社以及北京10家出版社,联合向京东集团(09618.HK)的经营实体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函,不参与618促销活动,不承担返利费用。

告知函中提到,京东提出的618促销活动方案,“全品种图书要求各社以20-30折(20%到30%的折扣)不等的价保政策参与5月19日至6月20日期间促销力度最大的8天活动”。

这两个名单,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内,囊括了北京、上海两地的绝大部分主流出版社。因此,引发电商和出版两大行业的强烈关注。

普通用户对于出版社的愤懑,无法感同身受。一方面,图书价格不断上涨是客观事实,低价,对用户更加友好;另外,市场经济之下,如果觉得这个生意没法做,完全可以退出,何必集体发函抵制?

这只是电商平台京东与这群文化人之间的争议吗?并没有简单。

出版社联合发函10天之后,磨铁图书创始人沈浩波发声,指责京东无视反对,强行让磨铁产品参加低价促销,要求京东下架所有产品并退还。并称,将将无期限停止对京东供货,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沈浩波呼吁行业伙伴共同面对,“十一年前,京东像今天一样,率先挑起童书低价大战,其影响深远,最终导致童书行业彻底因为售价过低而深陷绝境。今日之童书困局,就是明天的大众书绝境”。

沈浩波并非等闲之辈。磨铁算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出版公司之一,其创始人,也是中国出版界的扛旗之人。

沈浩波开炮当晚,我们去对比了一下各平台的图书价格。以磨铁旗下畅销书《明朝的那些事儿》为例,当当网的价格为243元-262元左右,京东标价202.5元,号称“低于同款均价20%”。这还没算上京东618活动的满减优惠。

这场京东与平台内众多图书卖家的矛盾,最让大众意外的是:图书折扣年年有,为何今年闹掰了?另外,电商体系中,平台的强势地位不言自明,什么时候轮到卖家硬刚京东了?

平衡被打破了

在电商平台崛起的过程中,图书这个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品类,曾经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

图书最具普适性,几乎所有电商用户,都是图书的潜在消费者;它客单价低,消费频次高;图书都是标准产品,非常适合快递运输……

所以,诞生了专业图书电商平台当当,早期的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以及现在的抖音、快手、拼多多,都曾将图书作为引流品种来运营。

大家对图书打折这件事,早就形成了固定认知。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不打折出售的图书产品。

早些年,图书业乐于以低折扣来推动品类电商渠道的发展,因为它能显著地带来销售增长。电商平台获得流量抓手,出版业获得销售额的提升,对于总收益的平衡,大家都乐见其成。

但近些年,这种【增长、收益与价值提升】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了。

图书这项离刚需很遥远的消费,被率先抑制。图书行业的整体增长,消失了。2015年-2019年,图书零售市场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20年开始,波动式下行,2019年1023亿元,2020年971亿元,2021年987亿元,2022年871亿元,2023年912亿元。

去年,中国图书市场名义码洋(以定价计算的GMV)同比增长了4.72%,看起来还不错,可实际码洋(以销售价格计算的GMV)同比下降了7.04%。这个鲜明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图书市场的零售折扣,从2022年的6.6折下降至6.1折。

没有了行业整体的销量增长,平台还要求商家以更低的价格实现销售。这个账,谁都算不来。

除了这个长期因素,2023年,中国图书业还遭遇了短期冲击。去年夏天,出版业库房重镇河北涿州被洪水侵袭,行业损失惨重。

整个2023年,图书出版板块上市公司的业绩看起来还不错。但是,真实状况,得剔除那些业务庞杂、特别是囊括了教材教辅业务的传统出版社。市场化的民营出版公司,才更能反映出版业的整体状况。

2023年及2024年Q1,中信出版(300788.SZ)、果麦文化(301052.SZ)、荣信文化(301231.SZ)、读客文化(301025.SZ),业绩下滑甚至是亏损乃是常态。唯一的例外新经典(603096.SH),实现小幅增长,靠的也不是出版业务。

折扣不断走低,书还是越来越难卖,成本居高不下,公司业绩越来越差。出版社们终于不再坐等危机深入,而是选择揭竿而起。

“图书业一直被电商平台捆绑,生不如死;不合作是死,低折扣也是死,不如反抗一把,表明行业态度,说不定能守住价格体系的底线”,一位出版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我们。

当然,上述这些出版机构,之所以敢于硬刚京东,也是因为,图书电商渠道,正在经历平台的更迭。

早年,以京东为主的货架电商,确实占据了庞大的市场份额。近些年,出版机构通过内容营销等模式,布局抖音等渠道,效果还不错。

从渠道码洋构成来看,2023年,平台电商依然是规模最大的渠道,市场份额41.46%,但规模下降了3.68%;而短视频电商,体量同比增长70.1%,成为四大渠道中唯一的增长点,渠道占有率提升至26.67%。

也就是说,当出版机构们被逼无奈退出京东渠道的时候,它们的损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另外,相对于其他行业,这些掌握了行业核心生产力的出版机构了,合起力来,拥有与京东掰手腕的底气。

图书零售市场中,头部效应明显:销量前1%的品种能为市场贡献近60%的码洋,销量前5%的品种能贡献 80%以上的码洋。

这些“金品种”,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高;核心出版社,掌握的“金品种”也越来越多。一旦主流出版机构纷纷告别京东,这个渠道可能会出现难买好书的境地——就像在很多音乐平台,听不到周杰伦一样。

越内卷,越撕裂

面对图书业一轮又一轮的硬刚,京东终于坐不住了。

一位疑似为京东图书采销的人员在朋友圈回应称,“我们从来没有要站在出版社和行业的对立面,我们理应是一个阵营的伙伴,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把好书、好价带给消费者,而不是让直播投流高昂的费用伤害行业”。

同时,他还指出,“京东对自营图书拥有合法的自主定价权,我们愿意让出更多的利润,让消费者受益”。

不过,京东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做出了让步。目前,《明朝的那些事儿》在京东自营渠道的价格,已经提高至243元,与当当的底价相当。

其实,京东最担心的,并不是这几本书卖不卖,甚至不是图书这个品类何去何从。而是,这种行业性的对京东的抵制,会不会蔓延至其他行业?

中国电商20年,各大巨头之间交手无数,行业重心几经轮换。京东,不仅从老二跌至老三,现在的发展势头,可能正在被短视频等新电商玩家们取代。曾经的电商行业全能玩家、电商消费升级典型代表、互联网新型实体企业,正在被挤到墙角。

错过海外市场这个电商第二曲线之后,京东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国内市场的服务深入和价值挖掘上。但从近年的整体业绩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它只能放下身段,与拼多多、淘宝天猫等卷价格,并推出京东采销,与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抢流量。

今年的618,刘强东亲自带队,本来是京东杀出重围、再攀高峰的一次绝佳机会。没想到,图书业的集体反水,让这场大战,还没开打便透露出别样的氛围。

哪怕,京东这一次能处理好这个“小行业”的相关争议。可只要这种缺乏增长的对内挤压状态不改善,体系内的反弹之声就不会终止。这一次是图书业,下一次就有可能是别的行业。

当然,这种风险也不止于京东。美团(03690.HK)与魏家凉皮,拼多多与五粮液,争议从未间断。如果电商市场仅仅围绕价格的低质量无序竞争持续深入,内部撕裂的风险就永远不会消散。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