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小米手机产业链上市公司有哪些(小米将手机行业推向“历史性抉择”)

zhiyongz 8个月前 (05-01) 阅读数 #小米

小米手机产业链上市公司有哪些(小米将手机行业推向“历史性抉择”) 第1张

目前全球所有手机厂商都在面对一个“历史性抉择”,其背后需要对AI、机器人、元宇宙和虚拟经济等方面进行深刻认知和洞察,寻找全新的增量战略空间。

虽然雷军引爆小米SU7已经展现了空前热度,不过从这个标志性事件对手机行业影响上看,可能依然远远被低估了。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厂商应该说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抉择时间窗口。

总体来看,小米雷军最近造车的成功起步带给手机和汽车厂商巨大的品牌挑战,这个影响本质也是行业打法升维的新现象。此刻,专业视角对小米SU7的关注点绝对不应该是目前网上攻击的“抄袭”之类,甚至也不是被渲染的质量瑕疵,而是一个全新打法被发明出来。并且雷军在低成本智能电动车上打了马斯克的软肋,倒逼特斯拉提前发布Model 2,相对于比亚迪低成本电动化挑战特斯拉智能化也不可同日而语,雷军对用户的动员力远远大于王传福。由此可见,“雷布斯”一旦重新封神,在当前的中国舆论环境中的震撼力等同于特斯拉式创新带给中国消费者的惊艳,甚至和华为引爆5G热度基本上是一个级别的事件,假以时日一旦小米挑战特斯拉逻辑成立,雷军则可能成为新的民族英雄,可见这件事的性质是标志性、历史性的。

基本上我们可以认定小米SU7首发已经取得了超预期的巨大成功,战略逻辑上看是高度差异化带来的。其对轿跑的大手笔押注非常犀利,对年轻人消费趋势判断很敏锐,雷军在整个战略构想和团队组织上展现出的领导力让人耳目一新。从这个角度上看,先发车企华为、蔚小理、极氪、零跑等厂商都没有敏锐地洞察到SUV之外的这个重大战略机会点,或者判断了没有勇气all in(押注)尝试,雷军的创业嗅觉关键时刻帮了他。

同时,这也带给全球手机行业一个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在行业目前面临显而易见全球性挑战的档口,以下几点几乎已经是行业共识:一是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的中产积极消费力都在下降,苹果的销量下滑实际上是全球性中产阶级购买力退化的指标;二是安卓阵营并没有因为苹果的下滑出现明显利润增长,低端手机的需求加大但利润下降;三是手机高毛利时代在激烈竞争中结束,多数安卓厂家出现硬件亏损靠软件盈利的情况,这种模式逼迫厂商重度的软件投入与互联网公司争夺用户和资源;四是中国为代表的非运营商主导市场,目前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下滑严重,有的厂商开始用刷销量的方式维护热度,渠道维护的难度显著增加。虽然vivo、OPPO、小米、华为、荣耀这五家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相对稳定,但高强度竞争内卷严重,组织疲惫感与日俱增。

但这些还是表面现象,更重大的战略性挑战摆在了所有手机厂商面前,那就是必须对智能电动车融合手机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全面评估,进而快速反应。这已经是一个战略性课题,也加剧了当下智能手机行业的战略分化,目前一方阵营是苹果、vivo为代表的手机品牌,选择放弃造车或者不造车,将注意力聚焦在了端侧AI的应用,从趋势上看是想把手机作为AI Agent(AI生命体),未来大概率将手机向机器人方向发展并围绕端侧推动AI生态构建。最近据美媒报道,苹果在AI代码社区Hugging Face上发布了OpenELM大模型,这是一个由不同参数大小构成的一系列开源大型语言模型,可运行在端侧设备上,不必连接云端服务器。这表明苹果放弃造车后,选择了在端侧用开源的方式推动生成式AI构建“AI Agent”。这个重大决策表明其相对于造车更看好为每名用户构建独特AI大模型的前景,将iPhone的发展方向锁定在训练个人的手机智慧生命体,甚至有一点将AI变现为个人资产的味道。vivo同样对此投资超前且激进。

另一方阵营以小米、华为等品牌为代表的手机厂商,正在开始制造智能电动车并且力求构成“人车家”的全新生态,这个方向抽象出来实际上是科技消费品的“超级品牌”泛化和再造。试想当小米已经拥有了米家(小米有品)、小米年轻人社区、小米全球市场销售布局之后,其人车家全生态已经完成了闭环,早期米粉也正在长大成了社会中坚阶层又是社交媒体话语权的主动表达人群,北京产业政策支撑下的小米正处于一个极好的战略机遇期,打开了未来增长的空间。

应该说目前还看不出哪种战略判断在10-20年的发展中一定会处于优势地位,现在判断苹果、vivo与小米、华为两种战略路线谁能胜出还为时过早。但后者基于一般消费者特别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扩张心理上已经出现了更强的热度,这是不争事实,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

其一,造车获取的“注意力”必将带来真实利润。雷军在宣传小米造车上展现了巨大和超预期的流量制造能力,以及对年轻人的非凡动员力,“马爸爸”变成了“雷爸爸”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廉价流量带给企业的终极产出就是“净利润”。这种流量制造能力为什么需要重视呢?主要是因为智能手机和智能电动车的消费电子属性正在逐渐增强,智能电动车相对于传统汽车技术难度降低,产业链给的支持足够支撑起产品品质,由此关注度和流量直接影响营销成本,这块成本的节约必然带来巨大的利润转移支撑长期发展。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华为问界品牌和小米SU7都能在余承东和雷军的吆喝声中快速崛起,也就解释了长城魏建军、比亚迪王传福、吉利李书福等车圈大佬下场直播的战略价值。

其二,造车势能将为手机厂商吸引更加高质量科技人才。某种程度上,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能否站在风口上并成为主流品牌决定了对人才的吸引力,而且很多时候也是人才投入成本节约的一种重要方式。人力资源有一个原理,就是大品牌的同等岗位招工成本要低于小品牌,因为隐形的品牌价值被计入劳资博弈的考虑范畴;另外顶级人才往往乐于向前沿科技方向聚集,越聚集越会带来公司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所以,造车这件事对小米起到的人才吸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长期价值很大。

其三,造车的扩张性战略带给广义投资者的想象空间被拉大,这势必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廉价资本支持。拿小米SU7为例,这款车虽然在投行的评估中并非是赚钱买卖,但依然对小米股价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如果按照一般评估小米2024年销售10万辆车,最终亏损10亿人民币来看的话。实际上这个亏损对于小米的上市公司主体占比很小且完全是正面的,因为达到30万辆大概率盈亏平衡,按照目前热度也就需要1-2年时间,也就是说小米未来2年必然有全新的利润和销售额的估值新故事逻辑出现。可见,雷军引爆小米SU7首发对于小米的公司价值是战略性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

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武断地认为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造车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每个企业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时造好汽车和手机甚至家庭设备难度很大。况且,如果最终证明苹果和vivo的端侧智能路线是正确的或者OPPO用手机连接车机的逻辑更具可行性,那么小米和华为赔钱吆喝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不排除极端条件下,造车企业出现销量停滞,并且腐蚀成熟的手机业务利润,带来股价的滑铁卢。这个概率客观存在。

这就要看两个关键指标,就是小米SU7和问界M系列的稳定性能否扛得住和更为成熟的汽车厂商比亚迪、特斯拉和吉利等的规模优势压制,另外需要看两个新势力品牌是否能够早日达到规模盈亏平衡点。如果小米和华为的智能电动车守住了品质底线,规模持续放量,品牌获得了创新动能,那么对手机业务一定是有正面推动力的;如果两家品牌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并且在消费降级中没有迅速扩大利润,或者销量增长迟缓,就可能成为新业务累赘现象。

而无论如何,对于苹果、vivo、OPPO甚至荣耀、三星这些没有参与造车的手机品牌来讲,眼前的压力显然成倍放大了,几个战略性问题亟需给出清晰的回答:

第一,没有造车的注意力和势能情况下,手机品牌如何低成本获得“注意力”?大背景是传统电视广告在权威媒体衰退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了支撑品牌的关键价值,一般的路牌广告和机场广告也很难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高产品吸引力,新媒体传播已经是品牌的核心战场,企业家个人魅力通过直播展现的新玩法已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传播效率,但个性化的表达和引爆舆论并非是一个容易切换的风格逻辑;

第二,没有造车带来的科技领导力,手机厂商如何在智能手机创新迟缓的印象中摆脱出来?没有参与造车的企业如果不能讲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故事,比如苹果能把生成式AI的端侧应用和Vision Pro的智能眼镜生态快速建立起来,那么不免有被边缘化的风险,失去新锐科技领导力的势能,直接后果是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第三,没有造车展现大科技生态战略情况下,如何在AI端侧应用上真实为用户创造极具想象力的全新价值?这里面需要对比的就是智能电动车在手机加持下显现出的新玩法和新体验,比如若干智能功能,这些内容已经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并且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实惠,这个体验远比手机更新了一个应用版本更有煽动性,那么手机品牌如何接招是个关键。

如果这三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回答,没有造车的手机品牌还是可以捍卫住聚焦手机专业性、高品质生态、持续创造用户价值的战略底线;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清晰的回答,当小米和华为继续抢占市场注意力,并且成为新的“超级品牌”通吃多个行业业务的可能性则会极大增强。不出意外的话未来10年的时间范围内,结合了高端制造和AI超级应用标签的智能电动车的热度大概率是超越智能手机的,甚至还会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红利。

总而言之,对于目前全球所有手机厂商而言,都在面对一个“历史性抉择”,这个抉择背后需要对AI、机器人、元宇宙和虚拟经济等方面进行深刻认知和洞察,寻找全新的增量战略空间。有了深刻的认知和洞察的先进性才可能继续保持科技领导力,有了深刻的认知和洞察的贴近性才可能发现新的用户需求放大价值,有了深刻的认知和洞察的稳定性才能继续激励团队、用户和合作伙伴继续在科技创新上勇攀高峰。

很多挑战具体且现实,对于没有造车的企业至少有如下五点需要战略破题,总结梳理如下:一是品牌营销的流量逻辑重构,只有重新获得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注意力,才可能在社交媒体时代保有品牌势能;二是科技领导力的再造,如何讲述一个全新的生态战略故事有利于合作伙伴了解战略发展的方向;三是高端人才队伍的吸附,能够维持和吸引前沿科技人才往往是一家企业先进性的代表,顶尖技术人才往往会主导公司的技术创新方向;四是获得更好的现金流或者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的方法,这有点大军未动战粮草先行的味道,没有强大资本蓄水池很难打赢现代商战;五是在逆全球化时代如何重建全球布局,这决定了能否超越中国市场的多维度内卷,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如果一家智能手机品牌目前没有造车,也没有在以上几点上做得更好,势必带来巨大风险,即使没有犯错也可能被逐渐边缘化。

探究起来,智能手机厂商的生态扩展差异,某种程度上源自不同企业的底层逻辑判断,也就是如何理解未来世界的科技驱动力方面的差异性。如果认为AI生命体是战略核心,背后看好的是AI应用软件利润获取和AI连接能力,简单说就是看中软件驱动硬件;如果认为品牌泛化和再造是战略核心,背后看好的是基于自有硬件系统的软硬服整体解决方案,看中硬件带来的销售规模和品牌势能。但无论哪种选择,都需要做到彻底和惊艳!

此刻,球又踢给了苹果、vivo、OPPO和荣耀、三星等品牌,甚至踢给了没有手机业务的特斯拉、吉利、比亚迪等车企,是跟进小米还是另起炉灶掀起前沿创新的声势巨浪?如何保有思想领导力、科技领导力和感知领导力抵御住这一波的行业变局?如何找到机会重新在势能上翻盘并且展现更大的战略纵深?这三个问题都是智能手机厂商作出“历史性抉择”前的必答题,强者对决,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唯有在科技创新上无畏地探索和向前,才能真正高水准地完成动态的用户导向要求。智能手机行业也许刚刚获得了稳定份额的喘息机会,但汽车圈硝烟弥漫的战争距离手机行业并不遥远。

但客观讲,手机行业厂商也无需过度悲观。手机和智能电动车相比,未来5年显然还是商业模式成熟和利润成熟的产品形态,持续盈利能力远远大于汽车;汽车行业未来5-10年大概率进入百强大战下的残酷淘汰赛,最终存活者应该在20-30家,淘汰率很高,热度另一面是巨大风险,鹿死谁手还不一定,手机行业的巨头割据格局反而对每个厂商是一种有力保护。多线作战的手机企业还需要时间检验组织能力,需要市场检验产品品质。老牌强手比亚迪、极氪等也存在巨大的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不过,雷军引爆小米SU7依然是消费电子行业历史性的大事件,注定比当初小米推出米家O2O新渠道模型影响更加深远,推动其他手机品牌的“历史性抉择”已经箭在弦上。

只有直面炮火,才可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新的竞争周期已经大格局展开,生存还是死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问题。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