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说越崩溃:安慰人时 这8句话千万别说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好朋友情绪崩哭的很伤心,结果你一安慰,朋友更伤心了......又或者,自己非常气愤地跟爱人倾诉,可是他安慰人的话一说出口,反而让你更生气......
别人的安慰没有在点上,听完反而更加难受;自己在安慰人时,也不知道如何拿捏分寸,甚至束手无策。
我们整理了 8句安慰人时千万不能说的话,越安慰越崩溃,快看看你有没有说过?
1、我早就告诉你,不要……
解读:典型的“事后诸葛亮,专打马后炮”。
这个回应糟糕的原因在于,我在向你展露自己的脆弱,你却将我狠狠踩在脚下,用炮筒对准了我的心口,炫耀自己的高瞻远瞩和先见之明,宣扬“”。安慰者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表面是安慰,实际却为贬低、指责和讽刺。
2、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解读:我想向你求安慰,你却对我灌鸡汤和讲道理。
强灌鸡汤的背后,是责备我不够努力坚毅;讲大道理的深意,是指责我不够世故豁达。这个回应之所以糟糕,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它指出的只是显而易见、人人都懂的事实和道理,也是对被安慰者的一种消极表示,因为这是一句人们通常在不知道能说什么时才会说的话。
3、别难过了,多大点事儿……
解读:弱化了感受,否认了情绪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每一种难过和痛苦都值得被看见、被言说和被认真对待。研究幸福、主观幸福感和决策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在其著作《哈弗幸福课》(Stumbling on Happiness)曾说:“情感不仅意义重大,确切地说,情感就是‘意义’本身。”产生情绪不是因为我过于矫情,情绪就是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体验,弱化和否认情绪,是在否认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本质上说,甚至超过了否认情绪,上升到了否认个人的地步。
4、这个事你应该这么做......
解读:我想和你谈感情,你却和我谈理性。
我想让你帮我舒缓情绪,你却满脑子解决问题。而未经请求的建议,其实是在无视被安慰者的主观能动性,试图控制他们的决定或感受,剥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和空间,这不仅是在打击被安慰者的自尊和自信,也是在损害被安慰者的自我效能感。
5、你就是太敏感爱多想……
解读:这不是在就事论事,也不是在安慰支持,反而是在人身攻击。
这不仅否认了情绪存在的合法性,同时还否定了被安慰者的人格,强行给被安慰者贴上了“太敏感”“爱多想”的标签,将错误都归责于被安慰者,让被安慰者为自己感到尴尬和自责,因为“这都是你的错”。
6、亲亲抱抱举高高,加油!
解读:没有认同、没有倾听、没有在意,什么都没有,只有浓浓的敷衍和冷漠。
一句简单的话,既表达了客套,又暗示了拒绝,不至于让你太过尴尬,也阻止了你滔滔不绝,就差对着你说:打住,别说,我不想听。
7、想想那些开心的事情......
解读:忽略和打断人们想表达的需求。
转移对痛苦的关注确实能缓解痛苦,让自己开心起来确实能削弱难过。但是,当人们发起互动、提出话题时,其实是想获得支持和关注,是想与信任的人建立联结,让自己不要再暗自神伤、封闭自我,沉浸在自己的情绪漩涡里。
8、我也是,我比你还惨!
解读:痛苦就是痛苦,难过就是难过,没有高低等级之分,也不是一场“谁比谁惨”的赛跑。
安慰者把焦点转移到了“谁更惨”的比较上,或者把焦点从被安慰者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使被安慰者的问题或感受变得次要,这会让被安慰者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弱化、被无视、被否认。
到底怎么安慰人才真的有效?
安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向他人表达关怀和建立联结的方式。但同时,安慰也是一项缓解自我和他人情绪、需要学习和提升的技能。
有的人生性敏感细腻,能准确捕捉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走向;有的人倾向冷静理性,更注重问题分析和解决;有的人偏好独立自主,不爱打扰别人也不愿他人干涉。
性格和习惯的差异,就导致了每个人安慰他人的能力有高有低以及选择安慰他人的方式大相径庭。
那么,到底怎么安慰人才真的有效?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安慰公式让我们不踩雷区呢?
究其本质,安慰的艺术其实就是共情的艺术,是一个让自己和对方产生情绪共鸣的过程,而实现共情的前提,是要做到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当一个人积极倾听另一个人的烦恼、畅想和愿望时,就相当于表示:你和你说的东西都很重要,所以,我要很专注地听你说,我愿意带着开放的思维来听。
想要运用积极倾听来实现安慰,需要谨记安慰艺术的一条黄金规则,那就是不要急于安慰。
关心则乱,很多时候,因为安慰者太急于将被安慰者拉出消极情绪的泥沼,往往容易不假思索地采用否认现实、否认情绪、否认想法、帮忙解决等方式来转移被安慰者的注意力,却阻碍和干涉了对方的情绪感受和表达,反而让被安慰者难上加难。
因此,如果你不太擅长安慰他人,常常将事情弄巧成拙,不如先练习积极倾听的关键:提问细节。
让处于情绪低谷中的人尽情倾诉,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心理治愈手段。因为被安慰者在讲述中,不但能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同时能让自己从当事者的身份抽离出来,以观影者的视角回溯事情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变得更加冷静、客观和趋于理性。
提问细节有一些简单通用的切入点和句式,例如:
询问事件: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说的?
询问想法:对此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可以怎么做?你希望他怎么做呢?
询问感受:你对于……有什么感受?这件事对你有何影响?怎样能让你感觉更好?
结语
倾听和共情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涵盖了很多科学理论和技巧方法,提问细节只是积极倾听的第一步和促成共情的敲门砖,但这简单的一步,就能给被安慰者带来抚慰和疗愈。
只要记住,安慰是种表达友爱和关怀的行为,无论是安慰者还是被安慰者,安慰的行为都能让双方建立联结。
因此,当被安慰者全心信任地发起互动,勇于向你袒露脆弱时,安慰者不用担心自己是否嘴笨、是否说错,只要秉持着关怀的本心,将话筒交给被安慰者,做一个陪伴者就能实现目的。
参考文献
[1]《有效的安慰》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2]《恰到好处的安慰》凯尔西·克罗
[3]Are You Good at Comforting Others? | Psychology Today
[4]Why You Suck at Comforting Others — Bethany Vash, LPC, NCC, TMHC
[5]We Suck at Comforting People: How Do We Do Better? - Meditopia Blog
[6]9 Truly Helpful Ways To Comfort Someone, From Therapists | mindbodygreen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