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国产OS,能逃出安卓囚笼吗?

zhiyongz 11个月前 (12-22) 阅读数 #安卓系统
文章标签 安卓

对于国产手机OS而言,“元年”似乎早在数年前便已到来,但2023年才是国产OS真正意义上的爆发之年。

今年下半年以来,各国产手机厂商,在OS领域发力,不仅华为、荣耀、OPPO、vivo均已踏入河流,小米MIUI亦如“断舍离”般从底层重构,端出了小米澎湃OS。

无疑,OS领域多年的行业境况正在被改写。而在这个手机行业竞争与撕逼激烈而残酷的时代,肩负各玩家种种希冀的OS,亦随之步入中场。

手机OS,步入中场

事实上,不论是鸿蒙还是MIUI,亦或是魅族Flyme OS,都曾扛起过国产OS的话题担当,并不时通过各类更新掷出石子,在科技领域泛起波澜。可反观市场表现,却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国产OS似乎从未成为消费市场购机时的优先考虑因素。

这背后,既有新兴OS从实验室到卖场的必经蛰伏,但更多是消费市场对于OS的忽视,相较于被边缘化的OS,用户往往更习惯将品牌、硬件配置、价格等因素放在首位。

在此之前,尽管国产OS不断更新升级,试图以新颖的功能和界面吸引用户,但它们往往无法突破基于安卓框架的局限性,导致创新不足,难以形成与标准安卓系统的明显差异。而在用户看来,部分OS仅仅是基于安卓框架下的UI、动效的替换与更新,缺乏差异化功能及场景。

显然,若只是在成熟的框架下“魔改”,自研操作系统很难真正释放出价值——不仅对用户体验的加成十分有限,甚至还会招致舆论反噬。

以MIUI12为例,带着“加法逻辑”的小米,曾一度为其塞入了众多花里胡哨的应用,使其变得格外臃肿——MIUI12发布后,卡顿、BUG等问题频出,小米曾经收买米粉的法宝,亦成为了其高端路上的拖油瓶。为此,小米不得不在MIUI13里强调减法,去除了赘余的功能,以此提升系统流畅度。

另一方面,自研OS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再投入,才能产生正向循环的领域,除需投入海量资源与成本,亦需反复测试迭代,时间成本难以估量,道阻且艰。

这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持续资源投入,对任何玩家而言都是重压,叠加自研操作系统所伴随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纵使部分玩家具备足够的规模体量,亦会因潜在风险而战略性放弃。

因此,在此之前,自研OS往往被手机厂商打上了“费力不讨好”的标签,除去不得不挺入战场的华为外,其他玩家对自研操作系统意兴阑珊。

然而,从现阶段各手机厂商对OS的热烈追捧中不难看出,时代正在变化——习惯性讲述着“长期主义”的玩家们,正将目光对准了OS这门并不算容易的生意。

除却动静不断的华为,今年10月,小米上演了一番新人进旧人出的戏码,征战沙场多年的MIUI,最终让位于小米澎湃OS;今年11月,vivo亦颇为决绝地,在其开发者大会上发布蓝河BlueOS——虽只是针对智能手表等轻量级设备,但蓝河BlueOS同安卓的“切割”,仍需要一丝勇气。

无独有偶,OPPO,则借助“ColorOS超算平台”,改写了安卓底层框架;荣耀亦未停止其对于MagicOS的迭代升级,悉心打磨的场景应用接二连三地端出——加码OS,似乎已经成为了玩家们的必由之路。

而随着玩家们接连上菜,手机OS的中场战事已然打响。

谁来撑起想象空间?

OS作为一门苦生意,玩家们从意兴阑珊,到趋之若鹜,这种转变颇为诡谲。

如果说,华为端出鸿蒙,是为了对抗大洋彼岸的不确定性,那么在当下这个鸿蒙愈发成熟的时间节点,玩家们纷纷高举OS大旗,背后或许有着攻击性防御的因素——毕竟无论是华为,还是其他手机厂商,均不愿OS这类底层能力受制于人。

但手机厂商作为企业,终究需以赚钱为目的,因此并不能平白无故端出OS,而是需要为其嫁接商业模式,亦或是想象空间。

而纵观各玩家的OS打法,终端互联似乎成为了共同的路径。

借由OS打通终端的打法,最早源于华为,而现阶段,无论是荣耀、小米,还是vivo、OPPO,均已在终端互联层面做足了铺垫——若是OS本身难以带来商业效益,那么以软带硬,借助OS撬动终端硬件需求,不失为一条变现之路。

只是,对于OS战役而言,仅仅讲述互联的故事,似乎显得不够有说服力,毕竟OS也好,生态也罢,演化的核心均是给用户带来价值,而行业语境所追捧的技术创新,与消费市场趋势似乎并不匹配。

一个简单的例子,虽然微软颇为前沿地,在Windows Phone上展示了诸如集成办公软件等创新功能,但彼时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并不需要生产力工具,而是更倾向于娱乐、社交等场景。最终,秉持着“精英思维”的WP,在iOS、安卓、WP“三国杀”中尽吞败局。

正当信奉着“互联主义”的玩家们,感叹着OS变现何其艰难之时,涌起的AIGC浪潮,成为了玩家们新的出口——这不仅关乎OS商业化,更关乎手机赛道共同的命运。

从技术路线来看,现阶段,诸如ChatGPT、Midjourney等AI应用,模型部署在云端,智能手机、PC等终端只能作为内容呈现的媒介。而这,不仅使大模型的服务成本以及用户使用成本高企,亦面临着用户数据、隐私安全的诘问。相比之下,从硬件、OS层面对智能手机加以改造,引入端侧大模型,则能解决现阶段AIGC应用的大范围普及难题。

为此,各路玩家,当下正紧锣密鼓地围绕AI展开布局。自今年8月以来,华为、荣耀、OPPO、vivo、小米均端出了各自的大模型方案,即便是苹果,亦不敢懈怠,紧急筹备着自己的大模型。

在将大模型塞入手机的过程中,NPU、APU等硬件层面的升级固然重要,但OS层面的协同同样不容忽视——以vivo为例,其便为OriginOS 4引入了蓝心大模型,并基于此打造了媲美ChatGPT的手机智能助理蓝心小v;而小米澎湃OS中,则被置入了AI子系统,用以采集用户所在环境信息,发力主动智能场景。

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搭乘时代快车、更贴近消费市场实际需求的AI,或许更有机会成为陷入迷惘的手机OS的那枚“银弹”,而未来玩家们如何打出“AI+OS”这张牌,亦将是手机OS中场战事的*看点。

纵观手机赛道的过往,OS成功与否,绝非手机厂商一家之言,而是同应用生态息息相关。塞班的落幕,以及iOS与安卓的崛起,便是其*的诠释。

塞班系统,虽曾一度垄断着手机OS,但其对开发者却极为苛刻——不仅平台封闭,API复杂,缺乏有效的应用分发渠道,其严苛且昂贵的签名证书系统,更是对许多独立和小型开发者构成了巨大阻碍。

因此,当更开放、更易于开发iOS与安卓涌现,塞班系统的开发者迅速流失,其应用生态亦开始萎缩,恶性循环,最终使塞班被诺基亚以及市场所抛弃。而作为塞班接任者,Windows Phone同样未能抓住应用生态——主流应用要么缺乏,要么更新迟缓。最终,诺基亚的时代亦随着押注Windows Phone的失败而谢幕。

而应用、开发者生态,恰恰是奔赴OS的玩家们的软肋。在此方面,早早入局的鸿蒙,无疑跑在其他玩家的前面,也成为了自建OS的玩家们绕不开的槛。

华为在其925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宣布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HarmonyOS NEXT开发者预览版将在2024年*季度面向开发者开放。这意味着,鸿蒙即将与安卓完成“切割”。

而纵观国内主流应用厂商,有的早已加入,有的则正试图跟上——美团、去哪儿、新浪、小红书、哔哩哔哩、钉钉、支付宝、米哈游等,均已官宣加入鸿蒙生态。不少厂商亦更新了招聘列表,增设了鸿蒙开发工程师岗位。

通常而言,只有拿下足够强势的市场占有率,才能具备议价能力,以此标准来看,现阶段玩家们尚且无法在短期之内,摇撼iOS、安卓的地位。但从另一维度来看,应用厂商上车鸿蒙,早已脱离了简单的商业逻辑,而是一次契合时代、宏观语境的“价值投资”。

这也意味着,玩家们还需从更多维度“收买”开发者,而国产OS应用能否为开发者带来实际的商业收益,也还需一段验证期。

好在,OS战事终局尚远,玩家们仍有时间寻找突围的路径。而作为现阶段无法逾越的市场趋势,各家OS的不断进化,也意味着智能手机行业,距离iOS、安卓两强争霸的落幕,又近了一步。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