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观测到了特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的“边缘”
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个活跃的特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让我们能更多了解这些正在狼吞虎咽的宇宙怪物。
插图:一个带吸积盘的黑洞,图表展示了团队的研究结果。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OIRLab/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大学天文研究协会AURA/P.Marenfeld)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一个物质盘的外缘,这个物质盘环绕在一个正在吞噬的特大质量黑洞周围。
观测结果可以让科学家更好地测量这些宇宙怪物周围的结构,了解黑洞是如何以这些结构为食的,以及这种吞噬如何影响星系的演化,而星系又反过来涵容了这些现象。
正在进食的特大质量黑洞,位于亮得惊人的活动星系核(AGN)的中心。这些黑洞的质量可能比太阳的质量大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漩涡盘,紧紧环绕在这些黑洞的周围,正一点点被喂给中心的特大质量天体。
这种特大质量黑洞有着难以置信的引力影响,导致吸积盘中的物质温度高达一千万摄氏度。这使它们发出的辐射能覆盖整个电磁光谱——从高能伽马射线和X射线,到可见光、红外光和无线电波。活动星系核也被称为“类星体”,它们非常明亮,以至于它们周围星系的每颗恒星加起来的光芒,在它们面前都显得黯淡无光。
类星体。(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Joseph Olmsted(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TScI))
然而,即使有这么强大的输出,由于吸积盘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吸积盘位于极其遥远的星系,因此很难直接成像。但作为替代,天文学家可以利用吸积盘的全光谱来了解其物理性质,甚至确定其大小。
这是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团队所采用的技术。Denimara Dias dos Santos和Alberto Rodriguez Ardila研究了遥远的类星体III Zw002的吸积盘,它位于梅西耶106星系(M106)的中心——位于距地球约2400万光年外的猎犬座。
在这个类星体吸积盘的光谱中,该团队首次看到了近红外发射线。这些线条帮助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个盘状结构的大小,并据此可断定,正在吞噬它的那个特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400到500倍。
“这一发现让我们对这类星系宽线区的结构和表现有了宝贵的了解,揭示了活跃星系中特大质量黑洞周围发生的迷人现象。”Rodriguez Ardila在一份声明中说。
吸积盘周围的激发态
当原子吸收能量,并进入物理学家所说的“激发态”时,才会出现该团队研究的那种射线。最终,这些原子必须返回其最低能量状态或“基态”。这种返回基态的过程会释放出光,这些光有着特定元素的原子所特有的波长和能量(因为每个元素都有一组独特的能级)。
这意味着这些光谱发射情况可以帮助识别恒星、行星大气层中存在的元素,在这个案例里,就可以识别黑洞周围吸积盘中的元素。
恒星和其他来源的发射线在光谱中呈现为尖峰,但特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激烈境况,导致吸积盘发射线呈现出不同的外观。
当接近特大质量黑洞的物质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相关的发射线被加宽,并呈现出较浅的波峰。这些发射线来源的区域被称为吸积盘的“宽线区域”。
当吸积盘的一侧向地球运动时,另一侧远离地球。结果是,吸积盘朝向我们旋转的一侧的光波长更短,而远离的一侧的光波长更长。
这类似于在我们地球上,救护车在城市街道上向你驶来时,警报器的声波聚集在一起,产生短波长、高频的声音。当救护车离开时,声波伸展开来,警笛声的频率下降。
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频移”。吸积盘发出的光,会产生两个峰值——一个与远离地球的一侧有关,另一个与快速向地球移动的一侧有关。
多普勒频移示意图。
当这些双峰的、加宽的发射线来自吸积盘的内部区域时,它们不能给天文学家提供任何关于吸积盘大小的提示,但如果可以从外缘看到这些线条,它们就能提供线索。
这个天文学家团队在III Zw002宽线区清晰地检测到了的两个近红外双峰轮廓,一个是来自宽线区盘内部的氢谱线,另一个是来自该区域外部边界的氧谱线。
这些射线是在Gemini近红外光谱仪(GNIRS)收集的数据中发现的,该仪器能够同时观测整个近红外光谱,这能让团队捕捉到类星体单一、清晰且保持校准的光谱。
Rodriguez-Ardila说:“之前我们不知道III Zw002有这种双峰分布,但当我们分析数据时,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双峰。事实上,我们做了好几次数据分析,还以为可能出错了,但每次我们都看到了同样令人激动的结果。”
这有助于限定吸积盘的尺寸,因为团队发现氢线来自距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16.77光天的地方,而氧线的起源半径则为18.86光天。
天文学家还能够确定宽线区的大小,估计其外径为52.43光天。此外,团队计算出吸积盘的宽线区与地球的夹角为18度。
该团队将继续监测类星体III Zw002,观察其轮廓随时间的变化,并考虑使用近红外光谱研究其他类星体。
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份的《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BY:Robert Lea
来源: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775487116_120085179?scm=10004.52796_15-300008.0.10126.1101.topic:52796:5.0.9.a2_3X201&spm=smpc.topic_142.block2_218_84Noj1_1_fd.59.1716512934896VFnRvTN_52796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