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最高奖项(我国智能科学最高奖颁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将出现新变化)
4月12日—14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江苏苏州举办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本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70个获奖项目成果,涉及生成式AI、大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以人为本:探索灵活的育人机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分析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固有缺陷,大模型难以习得推理和规划所必要的因果关系。
郑校长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人工智能若要将狗和海豹的照片分类,更多的依据是照片中有没有出现水,而不是两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数据中狗很少出现在水里,海豹基本都出现在水里。
基于大模型网络架构的缺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是算力与优质数据不足,近几年的产业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这种增长势头会一直保持下去。所以,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在智力资源、在于人才,培养一批符合市场和行业需要的卓越创新人才是成功推动和实施国家战略的关键。
目前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手段单一,高校教学在学生分类培养模式下难以实现科学统筹。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河燕认为,学校应打通全学段多领域师生双选通道,扩展学生科研实践路径。校企全方位深度协作,打造特色课程、共建实践基地,赋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产教融合:畅想人工智能新生态
不久前,国产人形机器人“Walker S”走进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上,成为了一名正在测试阶段的产业“工人”。利用人形优势,它能精准地将车标贴在车头,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由人工操作的。
作为国内首家上市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科技副总裁兼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博士介绍,与以往的编程型机器人相比,接入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能自主规划与决策,不依赖人的提前部署。
在焦博士的设想中,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承担人机交互任务的主要装置。除了更高的算力,人形机器人还拥有更多的传感器和柔性关节,在教育、医护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焦继超博士
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这是所有科创教育从业者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的蔡辛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的流程和步骤,“根据主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然后编写课程资料和教案课件,之后就是操作实施。”而操作实施,很难离开具体的人工智能产业。
优必选科技产教融合业务总经理李晓明透露,除了机器人进校园,企业正与包括同济大学等在内的高校研发机构,围绕大模型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领域探讨课题合作,不断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创新。
以赛育人:创新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4月13日,“2024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在苏州进行了赛事发布。本届赛事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发掘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和优秀团队。
大赛将分为人形机器人、智慧能源等20余个不同领域,针对各个细分技术的应用场景展开挑战比拼。在决赛阶段,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科学家和投资机构负责人对入围总决赛项目进行评议,获奖团队将有机会获得地方政府提供的招商优惠,及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余有成介绍,依靠丰富的场景应用和能源建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应用场景创新大赛里建立起完善的检测标准和认证体系,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参考范式,也能让科研人员找到具有价值的目标。
“大赛需要引什么样的人才,是政府给我们的考题。”余有成说,“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能挖掘出更多工程应用方面的人才。参赛团队的工业设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都要和产品有关,这样才能对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有更好的支撑。”
照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