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是想传位给扶苏吗 秦始皇为何又不待见他(干货分享)
对秦始皇既然想传位给扶苏,为何平时又不待见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朝建立大一统,为后世千年开创了封建统治的典范。然而秦王朝的二世而亡,始终都是后人谈论的热点。
秦始皇被后世称作千古一帝,在位所做出的很多决策虽然“罪在当时”,却都是“功在千秋”的,然而在他对接班人的选拔问题上,却让人唏嘘不已。
其中,让人颇为不解的,是秦始皇平时并不怎么待见自己的长子扶苏,而更偏爱胡亥,却在弥留之际,要将扶苏从边疆召回来,甚至有意将皇位传给扶苏,才有了赵高李斯矫诏、赐死扶苏的一出戏码。
那么,秦始皇既然想传位给扶苏,为何平时又不待见他呢?
01
史料记载,扶苏刚毅果敢,为人“仁”,有政治远见,经常一腔赤胆劝谏父亲秦始皇,是一个正直的公子。
在我们现在看来,扶苏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继承人,可是秦始皇却并不这样想。扶苏崇尚儒家仁义,秦始皇则看重的是法家思想,为了实现大一统,他重用李斯,为了打造秦帝国,他采取的是雷霆手段。
在思想和信仰上,扶苏与秦始皇未能达成一致,必定会在平时朝政上产生各种分歧。
于是就有了“扶苏经常直言进谏秦始皇”的一幕幕场景。
或许一次两次,秦始皇只是反感,扶苏“忤逆”秦始皇的次数多了,直到量变达到质变,一引爆导火索,事就不一样了。
这个导火索,就是扶苏劝谏秦始皇别再修仙,同时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让秦始皇暴怒,一怒之下把扶苏“贬”得远远的,前往上郡,去协助蒙恬修筑长城。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扶苏的生母是楚国人,他身上流淌着楚国的血脉。按理说,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很出名,他的生母“始皇后”也应当有记载才对,可是各种史料都没有丝毫记载,更没人提及,这有些不合常理。
在当时情况下,秦国的两大势力,除了嬴政,就是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按照楚国的惯例,王后都是从太后的宗族中选的,这位“始皇后”应当是楚人无疑。末代楚王昌平君发生叛变,无论身为楚人的“始皇后”是否参与其中,都难辞其咎。
再结合翻遍史料都找不到“始皇后”的丝毫记载,不难推测出,可能因为昌平君叛变一事,连带着将身为楚人的“始皇后”都删得一干二净。
或许因为这个事,秦始皇连带着不那么喜爱扶苏,就连身为嫡长子,也没有被册封为太子。
02
“一个硬币有两个面。”看待事物时,我们常常会因为看到一个面,而忽视另一个面。在笔者看来,扶苏“不受待见”这件事背后,应当还有别的原因。
或许在对扶苏的“不待见”背后,也隐藏着秦始皇的良苦用心。
就拿秦始皇震怒下,派扶苏远去上郡监督蒙恬修长城这事来说,表面上看是一种“贬”,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历练?
假若在秦始皇心中,暗自定了扶苏是下一任秦帝国接班人,那么扶苏必然不能只靠儒家仁义治天下,要想成为合格的秦二世,扶苏还需要很多磨炼。《过秦论》记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由此联想到,当时秦始皇热衷于修仙,听到了一个传言:“亡秦者胡也。”
或许我们以后世的“上帝视角”看,觉得这个“胡”说的是胡亥,可秦始皇当地听到这句话,第一想到的是匈奴。毕竟,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统一被称为“胡人”。
自此,秦始皇便觉得,匈奴才是危及秦帝国的心腹大患,北筑长城,攻打匈奴,也成了帝国的头等大事。
蒙恬去修长城,打匈奴,可不是孤军奋战,他身后还有三十万大军。
而扶苏到了那里,就是官最大的“总司令”,蒙恬也要听他的调动。一旦做得好,扶苏或许回来就能接班;退一万步打算,扶苏若是不成器,还有小儿子胡亥。
03
或许在人们眼中,秦始皇最偏爱的,还是小儿子胡亥。
主要表现在,秦始皇常常很宠着胡亥,哪怕是有什么放肆的言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秦始皇不是我们普通人,他的儿子们,也不能是普通人。作为千古一帝,他任由胡亥放肆折腾闹,还能笑嘻嘻地包容他,或许只说明一点——没打算传位给他。
因为不用继承大业的儿子,才可以活得更轻松;若是身肩负重担,必然每一步都得谨慎,也要经历更多磨炼。
第五次巡游全国,秦始皇带的是小儿子胡亥,表面看上去光荣无比,貌似秦始皇通过此举昭告天下——胡亥就是选定的下一任接班人。
然而表象背后深深隐藏的,未必那么简单。笔者猜测,带领胡亥巡游全国,本质上是对胡亥的一种考验,也类似于对扶苏的磨炼一样,秦始皇想看看胡亥是否能成气候,就给他荣耀、权势和地位,看他是否能接得住。毫无疑问,胡亥的考验结果没有通过。
让秦始皇没想到的是,修仙不成,巡游路上就要病死了。
最后关头,秦始皇意识到传位接班人的重要性,下诏让扶苏回来。任谁都知道,这个时候召扶苏回来是何意,赵高和李斯害怕扶苏即位,于是合谋修改遗诏,不仅没让扶苏回来,还假借秦始皇的诏令,赐死扶苏。
正直仁义的扶苏,信奉的是“道德”和“仁义”,哪里想到这里面会有那么多弯弯绕,他甚至都没怀疑,就自杀了。如果扶苏不死,但凡存疑,带领蒙恬的三十万大军杀回去,也未必没有胜算。
可悲可叹,扶苏没能读懂秦始皇的“苦心”,甚至不能在这样的“危机四伏”下保全自己,也算是没有磨炼到位所付出的代价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