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秦朝为何二世而亡?秦朝的灭亡有哪些原因?(不看后悔)

zhiyongz 6个月前 (05-24) 阅读数 #趣闻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战役在千百年后依旧为人津津乐道,比如晋阳之围、垓下之战。一个打出了韩赵魏三国,一个成就了后来的大汉天威。当然,斯人已逝,我们无法穿越到那个年代去看了,但是一些历史遗迹却可以让后人凭吊,聊发感慨!

  按照历史的发展来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贾谊《过秦论》中对大秦的威势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威加海内的王朝,自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前207年灭亡,却只有短短的15年。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王朝的覆灭,当时及后世的历史学家总要找出一些原因来解释,要不然怎么让后人如何鉴之呢。

  在这个方面上,古人的观点大多是暴秦无道,此种代表即有贾谊的贾谊《过秦论)中所言大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又有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言“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谨以此言来说民心向背及财政问题,总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就像一个人病死了,你归咎的原因就是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没人愿意陪他看病,而且花钱大手大脚导致身无分文,无钱看病,所以他挂了。还给人以一个因为所以的感觉在其中。

关于秦朝的灭亡,个人认为有几个重大的原因。

  1、继承人的问题,这个算是灭亡的最大的问题。因为始皇帝是在巡游天下的路上突然暴毙,导致权力出现真空,也是因为这个赵高李斯等一班大臣才敢为了自己的利益修改遗诏而立胡亥为帝。导致后来的阉党与朝臣的纷争,并在最后演化出了“指鹿为马”的荒唐事。

其次就是胡亥本人的执政能力太弱,完全是被李斯和赵高等人架上去的,他原本就是一个小弟弟,却是因缘际会而夺得帝位,内心既有窃喜又有隐忧,故而在执政后对赵高听之任之,终于出现了“指鹿为马”的荒唐事。同时为了帝位的稳固,将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处死,以此绝除后患。

  2、浩大的国家工程。耗费了国家的经血。

  其一是秦始皇登基后就开始建造自己的皇陵,加之后来取得的不世之功,所以对于自己的皇陵更是不惜代价加深加大,要不然怎么体现自己千古一帝的丰功伟绩,据说当年修筑秦皇陵使用民夫最高峰达到七十万之众,也基于此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而且这还只是陵墓的一角而已。

其二是为抵抗匈奴的长城工程,秦始皇自公元前214年命蒙恬率军30万驻扎北方抵御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按照这个来说,为国戍边和修筑长城的人不止百万,人吃马喂,这背后的财政压力得有多大,难以想象。

其三,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开直道(类似于现在的国家高速),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但秦直道遗迹在两千年后依旧可以看到,让人不禁想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沧桑悲凉之感。

  3、帝国法律的严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依靠严格的军功制度和奖励制度,将老百姓的身价性命和生活全部绑在了国家战车之上,类似于军管状态。秦人一生下来的工作就是耕田和战争。其他什么职业都没有。同时为了将人死死地按在土地之上,建立了户籍和保甲制度,将人死死地与国家绑定。在秦统一后,未及时将相关的律法进行改善,还是按照军管模式来对待国人,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4、当年征战六国的百万秦军在统一后,被分成了三部分,一个是三十万大军随蒙恬在北方驻守,防范匈奴。另外五十万大军随王翦、赵佗向南对现在的两广和福建地区进行征讨,并最终在那进行驻军和垦荒。第三部分是对原六国的占领区进行驻军。最终在秦末时国力的削弱和戍边的重任以及二世及群臣的各样谜之操作而未能勤王,最终断送了秦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