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为什么能维持霸主之位?(这都可以)

zhiyongz 6个月前 (05-17) 阅读数 #趣闻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628年,一代春秋霸主晋文公,因病去世了。

  随着晋文公去世的消息传出,整个天下,瞬间开始变得暗流涌动起来。因为就在16年之前,第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之后,那可是闹出了好大一场乱子。

  当时齐国内部,首先围绕着国君继承权的问题,爆发了内战。然后,因为齐国内战,导致齐国国力暴跌,再也坐不稳霸主国的宝座。其他几大强国,开始纷纷起兵征战,争夺霸主国的宝座。

  这种情况,是一直到晋文公击退楚国,确定了新霸主的地位之后,才算是暂时停了下来。而如今,第二位公认的霸主晋文公,也去世了。所以大家都在怀疑,接下来是否又会重蹈当年齐桓公去世时候的覆辙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而且,和当年齐国的情况相比,此时晋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当年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做霸主的时间很长。但是晋文公不一样,晋文公称霸,最多只能从公元前632年,举行践土之盟的那一天开始。从践土之盟到晋文公去世,这期间其实只过了四年而已。

也就是说,齐桓公做了二十多年的霸主,死后尚且迅速大乱。那么晋文公只做了四年的霸主,他死之后,天下局势又会如何发展呢?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晋文公去世之后,晋国铁定会像当年的齐国一样,迅速丢掉霸主之位,然后各国为了成为新的霸主,再次开始混战。

但让大家出乎意料的是,在晋文公去世之后,晋国这边却并没有出现任何乱象。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顺利接班,平稳地完成了权力过渡。此后的几年里,晋国国内也没有出现任何乱局。在这期间,秦国和楚国,都曾经试着挑战过晋国的霸主权威,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几年之后,大家都明白了一个新的道理。

原来并不是一位老霸主去世之后,这个国家就一定会丢掉霸主之位。就比如晋国,虽然晋文公去世了,但接班的晋襄公,同样也是个狠人!这位晋襄公,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第三位春秋霸主了!

历史上的晋襄公,其实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国君。在春秋历史上,向来有着‘晋文称霸,襄灵续霸’的说法。这里面的襄,指的就是晋襄公,而灵则是指他的儿子晋灵公。作为晋文公的继承人,晋襄公在历史上的名气,或许没有他爹那么大。但是他在位期间,晋国的威势,其实要比晋文公在位时期更强。

那么,为什么晋文公去世之后,晋国没有像当年齐国那样内乱呢?晋襄公即位之后,到底都做了什么?为什么可以牢牢占据霸主的位置不动摇呢?后来秦楚两国,又是如何挑战晋国的霸主权威,晋襄公又是如何挫败他们的挑战呢?

  这些故事,我们还得从当年晋文公称霸的时候开始说起。

公元前632年,随着晋国击退楚国,晋文公又趁势拉了几个国家,成功召开了一次会盟,晋国的霸主地位,就算是彻底确定了。

  只不过,当时晋国虽然确定了自身的霸主地位,但这个地位却并不是很稳。

一方面,之前晋国能够击退楚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楚国内部有问题。之前和晋国对敌的楚国军队,其实只是楚国的一部分偏师而已。当时楚国在位的楚成王,自己已经带着大部分主力撤回了楚国。所以在城濮之战当中,晋文公击败的,其实只是楚国大将子玉带领的一部分楚军而已。

所以,如果楚国真的全力一战,晋国能否击败楚国,其实仍是一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晋国能击败楚国,也是因为当时强大的齐国和秦国,都站在晋国这一边。秦国之所以帮晋国,是因为秦国想要东出,而晋国则是忽悠秦国,打趴下楚国之后,可以让秦国从楚国这边东出。至于齐国,则是为了摆脱楚国的影响,再次恢复当年齐桓公时代的威势,所以才不得不和楚国站在对立面。

  除此之外,之前晋楚大战期间,齐秦两国站在晋国这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晋国拿宋国的土地,贿赂了两国。所以,他们才愿意暂时帮助晋国。

  但这种帮助,注定是不可靠的,同时也不可能长久。

等到大战结束之后,秦齐两国马上开始表现出一种诡异的态度,虽然没有马上脱离晋国阵营,但是也开始暗中给晋国使绊子。这些事情,都使得晋国好不容易得来的霸主国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不过,面对这些隐藏危机,晋文公倒是也来者不拒。此后的4年时间里,晋文公一直极力笼络各个盟友,稳定和秦齐两国的关系,尽量不让两国脱离自己的阵营。同时,晋国还大力团结那些小国,削弱依附楚国的小国。

  这期间,晋国曾经大力征讨郑国,因为郑国当时依附于楚国。后来虽然没有大打出手,但也算是降服了郑国,同时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威慑,强化了晋国联盟的存在。

总之,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的三四年里,一直在稳固晋国的霸主之位。经过晋文公的努力之后,晋国的位置,倒是也算是暂时稳固了下来。而在晋国内部,早在晋文公称霸之前,晋文公就已经对国内高层进行改组,设计出所谓的‘晋国六卿制度’,最大程度上任用贤明,团结国内大家族的力量,让晋国内部团结一致。

  可以说,这几年的时间,晋文公是真的一天都没浪费,确实是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

就这样,到了四年之后,公元前628年的时候,一代霸主晋文公,终于病重了。从称霸到病重,虽然只有短短四年,看上去有点短,但这确实也不能怨晋文公。毕竟,他登基的时候就已经62岁了,此时则是已经达到了七十高龄,撑不住了也属正常。

晋文公倒下之后,他的儿子姬驩,顺利继承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晋襄公。而在晋襄公上位的过程当中,他虽然还有其他几个兄弟,但是却并没有发生当年齐国那种兄弟混战的事情。

  这其实得感谢晋文公生前留下的一道政令。

晋文公还活着的时候,其实就想过自己死后,晋国可能会再次大乱。晋文公很清楚,一旦他死后,晋国大乱的话,晋国的情况,只会比齐国更惨,因为他做霸主的时间没有齐桓公长。而且,更要命的是,晋国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类似案例。

当年在春秋初期的时候,晋国的老国君去世,老国君的儿子接班之后,老国君的弟弟就曾经起兵造反。后来,老国君弟弟这一脉,曾经花了近七十年的时间内战,消耗了整整三代人,才完成了篡位的任务。

而那个最终成功篡位的,其实就是晋文公的亲爷爷。他爷爷成功登基的那一年,晋文公当时恰好二十岁,所以他对这事尤为印象深刻。

后来,等到晋文公他爹掌权的时候,他爹为了杜绝这类事情发生,干脆直接对自己的本家挥动屠刀,在位期间,差点把自己本家人给杀绝了,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情。

  有这么可怕的前车之鉴,晋文公即位之后,自然会对这种兄弟相残的事情,有所防备。但同时,晋文公又不是那种嗜杀之人。要让他对自己的亲儿子下手,他也确实做不到。

所以,晋文公思来想去之后,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干脆以后晋国的所有公子,只留下一个在国内,被当做继承人培养。其他公子,稍微大一点之后,一律送去其他国家做人质。而且,以后不是国家召回,自己永远不许私自回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晋文公去世的时候,他虽然有不止一个儿子,但是那些儿子,还真无法威胁晋襄公的地位,更不会出现当年齐国那种情况了。

因为晋国的特殊制度,晋献公即位的过程当中,倒是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而他登基之后,所作所为更是让很多人瞠目结舌。

  他什么都没做。

  晋襄公登基之后,一切全部照旧。既没有瞎折腾,也没有搞大规模的人事变动,而是选择完全继承晋文公时代的一切。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也是让晋国完成平稳过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晋献公平稳登基,那些原本指望晋国内乱的外部势力,算盘算是彻底打空了。不过,他们倒是也还有后招。谁都看得出来,新即位的晋襄公,声望远不如他爹。晋文公之前可以召开会盟,但是晋襄公却没这个声望。

  所以,在晋文公去世的同一年,秦国这个盟国,首先开始发动了。

首先是秦国。在晋文公去世这一年,秦国首先派出大军,悄悄跨越晋国和周王室的地盘,远距离讨伐郑国。而晋国这边得知此事之后,晋献公当机立断,下令在崤山地区设伏,等到秦军撤退的时候,直接进攻,打得整个秦军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等于是晋国首先对秦国撕破了脸,看起来似乎是晋国对秦国有点不太仗义。但实际上,从国家利益来看,当时秦国和晋国的关系,已经随时可能撕破脸。秦国也随时有可能对晋国发起进攻,开辟东出的道路。而且,晋文公去世之后,秦穆公也就成了列国的国君之中,最具声望的一个,随时有可能成为新的霸主。

在这种情况下,晋国率先出手,消灭秦国的主力军队,斩断秦国东出的希望,这种选择从国家战略来说,其实一点毛病都没有。

因为晋国的雷霆出手,秦国的东出计划,被再次打断。而接下来,两国撕破脸之后,晋襄公更是竭尽全力,牢牢守住那条崤函通道,挡住秦国,不让秦国东出。

  在秦国出手的同时,南方的楚国,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就在秦国发动的同时,楚国开始派遣大军北上,进攻此时晋国的附属国,陈国与蔡国

收到这个消息之后,晋襄公果断派出精锐,救援蔡国,双方在泜水地区相遇。结果,双方遭遇之后,这场仗打得极为离奇。晋国的指挥官阳处父,先是和楚国那边商量,要求先让楚军后撤一些,让晋军渡河之后,两军再战。

结果,楚军那边,本着让晋军渡河,然后趁着晋军过河的机会进攻的目的,稍稍撤退了一些。但是楚军撤退之后,晋军却并没有进攻,反倒是扬言楚军已经逃跑了。结果这场仗到了最后,双方也没打起来。反倒是那位楚国主帅,回去之后,就被楚王以通敌罪给杀了!

所以,对于楚国的进攻,晋国等于是并不血刃,就给击退了。

  除了秦楚双方的挑衅之外,晋国还在这一年大规模进攻白翟,甚至直接俘虏了白翟的国君。这场硬仗,更是大大增长了晋国的威势。

就这样,在晋襄公即位的第一年里,晋国同时对秦国、楚国、白翟,三大势力开战,而且还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三场仗打完之后,所有诸侯国就都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这位新即位的晋国国君,真的是一点都不好惹,完全有能力继承他爹的衣钵了!

至于东方的齐国,此时原本也该落井下石。但是齐国当时内部也有很多问题,就在数年之前,齐国内部刚刚出现了哥哥去世之后,弟弟干掉自己大侄子,然后自立为王的事情。所以这时候的齐国,内部不稳,暂时倒是也没能力给晋国找麻烦。

这对于当时的晋襄公来说,大概算是唯一的好消息了。

  而在击退了秦楚,平定了白翟之后,第二年,晋襄公终于开始主动出击了。

  这一年,晋襄公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那些小国身上。之前晋文公身死,小国之中的卫国,曾经上蹿下跳。所以,这时的晋襄公,就打算先拿卫国开刀,树立一下自己霸主的威严。

接下来,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杀向卫国。不过,到了前方之后,晋襄公并没有自己带兵上战场,他自己去了一趟周王室,朝见了一下周天子,算是尽了一下霸主的义务。同时,晋襄公又派下面的大将先且居,领兵征讨卫国,最后大获全胜

与此同时,西边的秦国得知此事之后,觉得晋国精锐尽出,或许自己又可以试试进攻晋国了。所以这一年,秦国再次大规模进攻晋国。但是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哪怕当时晋国的精锐,都已经派出去了,秦国仍是没能战胜晋国,最后反倒是被打得惨败。

随着卫国被收拾掉,秦国又被再次击退,晋襄公的霸主威严,就算是彻底树立了起来。再加上他去朝见了周王室,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所以,从这时开始,晋襄公其实就已经算是完全继承了晋文公的衣钵,成了公认的又一位霸主了。

  当然,晋襄公的称霸,后面还有很多尾声。

连续两次战败的秦国,自然是恼羞成怒。此后的两年里,秦国励精图治,筹措粮草,准备再次对晋国发起复仇战。两年之后,公元前624年,秦国的秦穆公再次下令,进攻晋国。这一次,秦国准备的相当充分,来势汹汹

而面对这样的秦国,晋襄公难得没有选择硬顶,而是选择了暂避锋芒,坚守不出。所以最终,秦穆公所以攻陷了晋国的小块地盘,并且在晋国的国土上,耀武扬威了一个月,但整体上其实并没有伤到晋国,而且也没有完成东出的目标。

但至少,这场胜利,算是让秦国在面子上找回了场子,也算是给了秦国一个复仇的机会,让秦国发泄了一下怒火。

但同时,从秦国的角度来说,秦穆公很清楚,秦国其实并没有真正战胜晋国,而且也没有拿到东出的通道。所以,自此之后,整个春秋中后期,一直到晋国分裂之前,几乎每一代秦国国君,只要稍微有点能力的,都会试着去和晋国打一仗,看看能不能有东出的机会。但遗憾的是,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到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秦国都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

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秦国也开始转变国策。原本秦国是和晋国组队,一起欺负楚国。但是自此之后,秦国开始转为和楚国组队,共同对抗晋国。至于东方的齐国,因为秦楚两国联手了,所以齐国被迫站到了晋国这边,或者游离在晋国联盟之外。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秦楚两国联手,对抗晋国和齐国的中原大局面,就初步形成了。此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到吴越两国崛起之前,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局面。至于那些小国,其实多半只能在两个阵营当中游走站队而已。

所以,如果说晋国的霸业是晋文公开创的,那么真正让晋国坐稳霸主国宝座的,其实恰恰正是这位晋襄公。

而随着晋襄公坐稳了霸主宝座,晋襄公也开始反思,晋国之前的很多政策,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所以,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晋国开始逐步改善和其他中原诸侯国的关系,争取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因为晋国本来就是姬姓诸侯国,和那些中原诸侯国的关系,也远比楚国更近。所以,当晋国展现出足够的善意之后,大家也更愿意选择站队到晋国这边。

  这就是晋献公接手晋国霸业的整个过程。

回顾晋襄公续霸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晋襄公之所以能延续晋国的霸业,主要是因为晋国做对了三件事。第一,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晋国没有犯错。在晋文公死后,晋国实现了平稳过渡,没有像齐国那样,在齐桓公死后,国家马上开始内战。

  第二,晋襄公即位之后,没有选择马上大刀阔斧地进行各种改革,而是选择平稳过渡,平稳接手父亲留下的一切。这对晋国霸业的平稳传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进一步保证了晋国内部的稳定。

第三,最关键的是,晋襄公的能力确实够强。

  相比之下,齐桓公的接班人齐孝公,能力就差多了。齐孝公即位时候,根本没能及时应对其他国家的挑衅,也没有及时笼络住自己的小弟国家,而且也没有解决好国内内战的问题,所以才导致齐国迅速衰落。

  反观晋襄公,作为一个继承者,不但可以稳定国内,而且还能在其他几大强国挑衅的时候,找到最合适的机会,及时打回去。这份战略眼光和能力,远不是齐孝公能比的。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晋襄公才能顺利接受晋文公的霸业,没有让晋国的霸业迅速衰落。

  如果当年的齐桓公,也能有这样一个继承人的话。或许,齐国的霸业,也能得到继承。要是那样的话,或许后来就没晋国什么事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