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手握免死金牌 能够善终的人为何那么少(不看后悔)
对古代持有“免死金牌”的大臣,为何反而很少有得到“善终”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古代封建统治的社会背景下,以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心,皇权往往象征着至高无上,由皇帝一人独揽大权;皇帝除了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宏观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对于关天人命,他们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皇权
所谓“伴君如伴虎”。每个随伴在皇帝身侧的臣子侍从无一不是谨言慎行,如履薄冰。如果是遇上贤明仁厚的君主,犯点小错也不过是免去个一官半职;但若是遇上如秦始皇,朱元璋这样杀伐果断,心狠手辣的“暴君”,也许一句话说错就会掉脑袋,甚至被诛九族,五马分尸,下场极其惨烈。
被皇帝处死的官员
不过,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里,“免死金牌”这个设定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每当主角团作死犯下弥天大错,面临被砍头的死罪之时,总会有人忽然掏出一块免死金牌来免去一死,让皇帝无可奈何。因此,“免死金牌”就像是挡在皇权独裁面前的一块“护身符”,令人神往。
《还珠格格》之中的免死金牌
所幸的是,免死金牌这一设定并不是文学创作和艺术加工过程中凭空想象的产物。在历史上,免死金牌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常常被皇帝用以赏赐功臣,得以免除死罪。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那些持有免死金牌的大臣,却基本不得“善终”,难逃惨死的结局。
免死金牌不但没有成为一道“护身符”,反而成为了“催命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免死金牌
其实,免死金牌有一个专门的学术名称,叫“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颁授给功臣用以免死的特权凭证。丹书铁券这一名称的由来,正是因为它是以铁为材料打造的凭证,又是用朱砂颜料写的凭文而得名。
到了隋代,铁券上的文书改为金色颜料书写,因此又被称为“金书铁券”。为了防止假冒,通常将丹书铁券劈开,一分为二,朝廷和诸侯各存一份。
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的时期,刘邦为了笼络群臣,将丹书铁契颁授给一起开辟江山的功臣,作为褒奖功绩和升官加爵的一种奖状和勋章,还将其视为帝王和臣子之间信约盟誓,被郑重保存收藏在特制的宗庙内。
据《汉书》记载:“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
但是,这个时期的丹书铁券并没有免死的特权功能,主要是作用于一种凭证的“仪式感”。因此,在持有铁券的功臣之中,也不乏获罪处死之人。
免死金牌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真正有了免死功能。一开始,铁券只能免死一到三次,但是自北魏到隋唐时期,免死次数不断增加,甚至可以让铁券持有者的子孙都能免死三次。因此,铁券真正成为了“免死金牌”,也成为许多人眼里的护身符和保命咒,甚至在北魏时期,还出现过大臣主动向皇帝乞求铁券的情况。
在隋唐时期,颁发铁券已成常态,只要是立功都能赏赐铁券;到后来,甚至一些受宠的宦官也能获得铁券。
而保存如今的铁券,最著名的当属有着千年历史之久的“钱镠铁券”,它是唐昭宗赏赐给吴越王钱镠以表彰功勋的,由铁铸成,状如瓦片,上面纂刻的金色文书主要记载了钱镠讨伐董昌立下的赫赫战功。
博物馆中的钱镠铁券
其中:“卿恕九死,子孙三死”,不但给了钱镠九次免死的机会,还让他的子孙还可以享受三次免死“福利”,可见钱镠战功之显赫;如今,这块历史悠久的铁券正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向世人印证着“免死金牌”的真实性。
不过,一个人要是有了免死的特权,也许就会对法律和规则有恃无恐,从而威胁到皇帝的威信以及皇权的统治地位。因此,自明代起,皇帝就开始对铁券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
各个形态的免死金牌
明太祖朱元璋最先将铁券的颁发对象进行规范,规定仅限于立下军功得以封为侯爵的功臣有资格获得铁券;并且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铁券制度,根据颁授对象爵位的高低将铁券分为七个等级。
通常,铁券的文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赐券的日期和功臣的姓名官爵以及籍贯;二是记载功臣所作的贡献和功勋战绩;三是详细的特权内容,譬如免死几次,可供几代人免死;四是皇帝的盟誓信约,以表示皇帝守信,说话算数。
铁券的文书
不过,不论铁券形制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范畴,能不能免死倒是其次。
免死金牌为什么难免一死?
“免死金牌”作为皇帝嘉奖和犒劳功臣的一种奖励和勋章,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笼络人心,是帝王以此激励臣属,让其为自己甘心卖命的一种手段。仪式感大于实用性质。如果说大臣有了免死金牌便可以光明正大地策反,岂不是威胁到了皇权的绝对统治地位?
于是在明代,铁券便明文规定,可以免除“谋反”以外的一切死刑,并且在免死以后,还要降职减薪;这条规矩也一直沿用了下去。不过,这条规矩也使得许多功臣在持有免死金牌的同时还是死在了皇帝的手下。
唐太宗时期,侯君集攻打高昌,立下了显赫战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便给他颁发了免死金牌以示表彰。但最终,侯君集还是因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行动而被唐太宗赐死。
明太祖朱元璋,给一同打下江山征战四方的功臣谋士每人一块免死金牌。最终这些人却几乎全被处死。创下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恒案,史称“洪武四大惨案”,几乎杀遍了半个朝廷,使得朝堂上下噤若寒蝉,战战兢兢,政治局势一片压抑。
在这些被皇帝处死的功臣里,有的确实有谋逆之心,处死实属无可奈何;但有的功臣仅仅是因为能力出色,手握权势,便被皇帝猜忌有功高盖主的嫌疑,将功臣扣以“谋逆”这一莫须有的罪名,徒以杀身之祸,甚至牵连几万条人命。
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皇权至上,皇帝拥有赐予免死金牌的权力,自然也拥有对免死金牌的解释权,对于“谋逆”这一威胁皇权绝对统治地位的罪名下,免死金牌也救不了人命。
不得“善终”的根源:中央集权
那么,皇帝为什么如此害怕“谋逆”?为了防止“谋逆”为什么要不惜错杀连累数以万计的人命来保住皇位?其根源正是对中央集权绝对统治地位的维护。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封建专制王朝下的皇帝对于一统江山的概念并不等同于现如今的“祖国统一”概念;我们现在的统一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而古代皇帝的统一追求的只是皇族对于江山的统治。
虽然在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那些被皇帝赐予免死金牌用以表彰的功臣们,其立下的功劳和手握的权势恰巧也最容易成为皇帝的眼中钉,一旦功臣们的权势大有牵制皇权的嫌疑,皇帝便会为了稳固皇权而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来进行“清洗”。
常言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对于皇帝来说,既要能将权力赐予大臣,也要能将权力从大臣手中收回去。所以,免死金牌难免一死的现象,其实也印证了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会不断加强的必然趋势。
古代皇权至高无上
总结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人们对利益和权力的追逐都未曾停止过。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皇帝利用免死金牌对大臣进行嘉奖,又让免死金牌免不了死局,其实都是对利益的权衡和对权力的制衡。
不过,那些草菅人命的局面也不乏警示我们封建专制统治下统治阶级对人性的压迫和对人命的蔑视,所以,随着时代和思想的进步,封建专制必被抛弃在历史的车轮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