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末年都发生哪些事情(居然可以这样)

zhiyongz 6个月前 (05-08) 阅读数 #趣闻

  对明朝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汉人王朝,也是很多人怀念的一个朝代,也许明朝最后覆灭时的悲壮影响了人们对它的看法。

明朝的灭亡有很悲壮的一面,也有很狼狈的一面。

  一方面后金(清)的进犯是心腹大患,另一方面农民起义怎么也压不下去,最终明朝在内忧外患中不可挽回的走向了灭亡。

那么明末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明朝灭亡时民众的生活情况如何?明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明朝灭亡时发生了什么

  明朝灭亡的过程相当惨烈,既有皇室贵族的惨状,平民百姓的情况则更不忍直视。

  从明神宗时期明朝国力便开始下降,那段时间最大的威胁是努尔哈赤率领女真部强势崛起,多次侵扰大明,以至于明朝不得不耗尽国力与之抗衡。

  为了剿灭努尔哈赤部,明神宗在国内大肆征讨粮饷,本来想一举击败努尔哈赤,不成想努尔哈赤势力异常强韧,一时难以铲除。

另一方面,和后金(清)的征战导致财力损耗过重,大量农民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些流民逐渐聚集,成为一众无家可归的群体,是极大的社会危险因素。

  到了明光宗和明熹宗时期,国内的经济问题还没解决,朝廷内部的党派斗争却愈演愈烈,皇帝无法驾驭朝廷的官员。

  到了崇祯帝年间,矛盾已经难以忽视。

  朝廷尽力修补民怨,也努力和后金(清)周旋,可此时国内矛盾却迎来了大爆发。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迅速扩大影响,明朝的统治正式进入倒计时。

同时,后金(清)对明朝的侵扰更加剧烈,他们多次攻入明朝境内,烧杀抢掠,这又给了明朝沉重一击。

  不仅如此,天灾也多次出现,小冰期,干旱,饥荒在崇祯年间频繁发生。

为了缓和财政压力,明朝政府再度加重对民间的征饷,这一政策非但没有解决明朝面对的问题,还进一步加重朝廷和民间的矛盾。

  崇祯算是明朝最勤政,最有抱负,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可众多矛盾一起爆发,他就算再勤勉也难以处理这样的政局。

崇祯17年,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仅仅几个月时间便迅速攻进北京城,自此明朝算是灭了一半。

  当时,崇祯帝穷途末路,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在自杀前,他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女被金人侮辱,强逼皇后贵妃们自杀,还亲手砍杀了多位自己的子女,其惨状不堪入目

崇祯死后,明朝军队的抵抗力更弱,本来就战斗力不足的部队在起义军和后金(清)军队的攻势下,摧枯拉朽般纷纷投降。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不到两个月,吴三桂将后金(清)部队放进山海关,后金(清)打败了李自成。他只好各处流亡,在湖北,陕西等地作战,最终被清军在湖北杀死。

  此时清军已经占领了中原大部分地区,而明朝最后的一丝光亮,也就是南明,和清朝又对峙了十几年,最终也被清朝灭了。

平心而论,南明总共有4位皇帝,其中隆武帝和永历帝都算有抱负,有能力的皇帝。

  他们都积极治理国家,试图驱逐鞑虏,恢复大明。

  但南明的几位皇帝都是官僚扶上去的,话语权和行政权本就很弱,再加上朝廷乌烟瘴气,整天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真正可以力挽狂澜的人物。

在内部斗争,将领推诿,民怨四起中,南明的情况比崇祯时期更糟,过不了多久南明就彻底被清朝取代。

  据统计,从崇祯年间算起到大明亡国,中国人口从将近两亿锐减到1.5亿,损失近四分之一。

  南明之后,民间抵抗力量多次和清军顽抗,被清军统统剿灭。

  清军的多次大规模屠城,张献忠屠川等等事件,到清康熙年间统计,中国人口只剩1亿,也就是损失了近一半人口。

  战乱、饥荒、瘟疫,在明末,这些灾祸发展到了极端状态。异常严酷的环境,再加上古代人口统计的不完善,也许死的人比统计的还多。

  二、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的灭亡可能是命中注定。其中原因有官员的推诿,有将士的怕死,有皇帝的糊涂,总之所有力量都推着明朝走向灭亡。

首先,在明末农民起义刚开始时,本来不大的民间动乱,各地官员欺上瞒下,你推我我推你,愣是把事态搞大了。

  最早起义军在陕西,崇祯元年就发生了,可是陕西官员为了讨好崇祯,不给刚上任的皇帝添乱,愣是瞒了一年才上报。

后来陕西巡抚杨鹤去平乱,一开始打了好几场胜仗,大部分叛军都接受政府的招安条件了。

  这件事看似很快就会结束,杨鹤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对崇祯大夸陕西平乱的情况,表示问题已经解决,百姓生活已经恢复。

可没过几天起义军又出现,让杨鹤打下来的大好形势瞬间消失。杨鹤接到圣旨回京请罪,崇祯皇帝一见到他就大骂废物,不是说问题都解决了吗?怎么又出现了。

  后来叛军到处流窜,从陕西跑到山西,当地官员想的不是解决叛军,而是掩盖过失,向崇祯表示没有叛军到山西。

这些官员不仅不负责,还推脱诬陷其他官员,他们在奏折中相互指责,相互栽赃,让问题越来越大。

  其次,崇祯帝在兵少粮缺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不符合当时情况的决策。

在崇祯十六年,战局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崇祯在非常弱势的情况下,想奋力一搏,保住明朝的江山。

  崇祯帝命令陕西总督孙传庭在河南作战,当时最好的策略是坚守潼关,等对方消耗之后再忽然袭击。

  可崇祯为了尽早解决叛军,忽视当时的具体情况,三番五次催逼孙传庭进河南和叛军进行决战。

  结果孙传庭打赢了前面几战,可粮草供给出了问题,只好回陕西休整。他本想尽早赶回河南,所以命令河南总兵陈永福在河南驻守。

不成想河南士兵知道陕西人撤走后大惊,以为陕西人自己逃了,让河南兵去送死,于是河南士兵当场哗变。

  李自成知道后乘虚而入,轻易将河南地区攻下,连明朝最后的屏障潼关也一同被攻陷。

  孙传庭知道后痛心疾首,立刻率领部队回来,带着部队孤军奋战,最终寡不敌众悲壮的战死了。

最可悲的是孙传庭如此忠勇,崇祯帝却疑心他是叛徒,一直怀疑他是敌军派的间谍。

  总的来说,明朝灭亡有天灾,有人祸,有外部原因,有内部原因,在众多灾难的共同助推中,逐渐走向灭亡。

在这场大戏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臭棋,也出现了很多令人作呕的叛徒。也出现了很多勇敢,忠诚,刚毅的人,比如孙传庭,比如袁崇焕,包括崇祯也很有骨气。

  他们的存在让明朝的覆灭多了几分悲情色彩,也让最后一个封建汉人政权留下了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

明末时期有过多次可以反败为胜的机会,但是崇祯帝和明朝官员都完美的避开了正确答案,朝着最终的毁灭狂奔,就算偶尔有几个明眼人站出来也很快被怀疑是间谍,这样的情况下,明朝不亡才是怪事。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王朝更迭也许不仅仅是政权腐败和管理腐朽的问题。一些历史周期律的原因,比如气候,灾害,地缘环境等因素也和王朝更迭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