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生活百科

竹外桃花三两枝下一句是什么(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全诗)

zhiyongz2024-07-24生活百科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拓展资料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多年以前,读到这首诗,觉得挺好,那时还没学过吟诵,跟这首诗没有连接,无感。三两年前,带孩子们吟诵,自己觉得联系也不深,没入心,觉得苏轼老先生嘴馋,尽想些吃的。前些日子,广州还是春天的时候,我依然选了这首诗,作为春季主题吟诵内容之一。读着读着,眼前为之一亮,真是好诗呀!要知道今年春天广州的花开的可真热闹呀!茶花木兰紫荆杜鹃木棉次第而开,四月又有绣球木荷,五月转来,凤凰白玉兰暗香迎送,真真欢喜可爱。每每骑着车,穿过植物园,不由一路贪看这好春光,常误了上班时间(索性误不太多,尚有责任在心,哈哈)!还有春意盎然时的嫩芽新叶,老树上藤萝攀援,叶子细碎,树形枝干都可细赏流连一番!

记得某天傍晚穿过植物园时,乘着兴致,”赋诗”一首:

今春有感

看尽茶花复紫荆,新芽枝嫩意无穷。

莫道今年春更好,原来心有不相同。  

不过还是说不尽心中的感觉。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最开始打动我的是哪里呢?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因缘际会,遇见了吟诵与中国传统文化(广告乎?),并有幸能跟孩子们一起工作——自己的心有所打开,对身边的事物有所感觉,越发喜爱身边的非常美景。某天,也许是早晨抑或傍晚下班回家,抬头见到道旁的木棉花开了,枝条伸出在外,三两朵花开了,其余皆是花苞,木棉花的红色特别浓而正,我心头一惊,这正是”三两枝桃花呀”!心里也豁然开朗,明亮了起来,从此看花看树都是”三两枝”。某回,一个转角,远远见到一株开的正艳的木棉就那么站在桥头,两边是湖,湖边上是绿荫浓浓的榕树,湖面还有燕子在穿梭,心头一喜,这不也是三两枝桃花吗?哈哈,真道是看花不外三两枝,三两枝里有全株啊!

说起木棉,跟她的感情的建立确实费了一番功夫。木棉花开时,广东人会捡一些回家煲汤,可以祛湿,也可以凉拌,这真是跟一棵树建立连接的好方式呀!几年前,就带着班上的娃们一起去捡过木棉花,还记得那棵树长在棕榈园的湖边,树上攀着藤萝,颇有古意。我们下手的早,收集到许多,远足结束后将这些花带回园里,洗净,煲汤,做成下午点心。可惜不得其法,花瓣尝起来有些硌牙,口感粗糙。后来在攀枝花,当地人把花心拿来凉拌,还是蛮爽口的。之后,在端午节前的几天,带娃们远足。当时晴天,微风,远远见到草地上有许多白色絮状物,树上还絮悠悠的飘落着这些东西,孩子们好奇的跑过去捡。呵!原来这是木棉的种子呀!原来这就是木棉的来历呀!边上还有老奶奶在捡这些棉絮,用来填充枕头!此后对木棉就倍感亲切!

就这样,过了几年,不经意间,木棉突然就为你打开了一道门!哈哈,吟诵不就是如此么?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如此呀!慢慢的把我们的心打开,浸润于其中,也许就会有惊喜呢!

——  黄华海 · 记于2018年 · 夏日

什么是吟诵: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诵读汉诗文的传统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体系,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作品。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吟诵就是汉诗文的活态和原貌。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自己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有这样一段回忆: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呵……”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这里所谓的“朗读”,为什么要加曲线符号呢?因为那就是吟诵。吟诵的很多性质,在这一段描写中都得到了说明:

– 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是通过教育体系(私塾盒官学)代代相传的;

– 吟诵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也是自娱的方式,修身养性,大有助益;

– 吟诵中的吟咏是有曲调的;吟诵的时候吟诵者是摇头摆身,陶然自得的。

吟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基础在于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结构不同,表现在于价值观不同、人生观不同。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的各种活动,从治国、济世、做官到隐居、读书、写诗、琴、棋、书、画等等,一切都是以修身为核心的。比如西方人写POETRY,是为了抒情,为了发泄,而中国人写诗,是为了修身,为了关照。目的不同,因此形态大异。

所以中国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有礼以立规矩,有乐以和人心。只有在乐中,才能把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化成个人的自觉和快乐。

乐者,乐也。中国的乐是人心的快乐与和谐。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开创私学,“弦歌”《诗经》,吟诵就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在中国的文人阶层中,作为礼乐精神的继承者,实际上承担起了“乐”的作用。而雅乐、词曲、民歌、曲艺等,并不是以教化为主要目的的。

因此,吟诵从规则到形式,从外观到内涵,从吟诵内容到吟诵神态,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

后记:

我们常常会想要给孩子们很多很多的见闻、知识、技能……往往会忽略了给予孩子“悟”的空间,也就是“浸润”的过程,而这恰恰就是孩子们经由感受去慢慢的琢磨着、经历着,突然眼前一亮,诶,就通了!那个过程,那个喜悦,会是孩子们成年之后,从容应对这世间事的“神奇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