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经验 > 正文

生活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传统美德)

zhiyongz2024-06-07生活经验

『三人行,我必为师焉』好像还挺有创意的,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

但仔细一琢磨发现,这种人未免也太自大了吧!

而且这句话的原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人都没理解透彻,非要另立新说,显得自己很厉害似的。

王阳明说:

后世学术之不明,非为后人聪明识见之不及古人,大抵多由胜心为患,不能取善相下。明明其说之已是矣,而又务为一说以高之,是以其说愈多而惑人愈甚。凡今学术之不明,使后学无所适从,徒以致人之多言者,皆吾党自相求胜之罪也。

按道理,学术应愈辩愈明,愈辩愈接近真理,但王阳明发现当时的学术状况是动机不纯、程序不正、目标模糊,而其中的原因就是“胜心”。所谓“胜心”,即逞强好胜之心,不能容人在己上之心,或忌妒人优秀之心,因而王阳明才说“胜心”导致“今学术之不明”。此“胜心”即“心态”问题。无疑,王阳明对“胜心”的关切,正是缘于对“今学术之不明”现状的体验与思考。

所以,『三人行,我必为师焉』就是欲立新说,从而使自己显得标新立异,这种人读书,根本就不是为自己而读。

他不是君子儒,而是小人儒,他读书只为利益功名,只为哗众取宠。

这种人读书,不仅没读到书,还把自我给读没了,还自以为聪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论语》述而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孔子的这句话,绝大多数人只熟悉前半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其实后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非常重要。

为啥我要这么说?

因为只读前半句,会曲解孔老夫子所说这句话的意思。

就连闻西本人,也是最近才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真正的意思。

在这之前,闻西一直以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指三人行中,别人好的地方,可以做我的老师。

但从来就没有想过,如果三人行中,别人不好的地方,也可以做我的老师。

怎么别人不好的地方也能做我的老师呢?

因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啊:

别人好的地方,你当然要学,做你的老师无可厚非;
别人不好的地方,你要反思:莫不他这臭毛病我也有吧?

一身臭毛病的人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不是因为他也有闪光点:

而是他可以做我们的『反面教材』老师!

这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常常总是关注别人优秀的地方,希望学习别人的优秀,这当然重要。

但当我们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时,很多人就无感了,顶多就是吐槽下,谁谁谁有什么毛病,讨厌死了,但从来就没有去反省一下『我莫不也有这个毛病吧?』

如果有,赶紧改,改了就是个好同志。

孔子还有另外一句话,说的也是这种情况,在『里仁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说: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这贤与不贤,说的就是优点和缺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促进自己进步,这就是学习,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和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人类『包括动物』都有镜像神经元,而这就是模仿学习的本质。

因此,模仿和学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让我们无论好坏都能快速的学习,而且学坏比学好更容易得多,这种不对等,让好人很容易变坏,但坏人却极难变好。

所以,曾子才会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可见做个好人有多难,简直太难了!

因为做好人做好事,要长期要坚持;

而做坏人坏事,只需做一次就够了;

而坚持,是这个世上最难的事情!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