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经验 > 正文

生活经验

王阳明的五百年 (王阳明的五百年来)

zhiyongz2024-05-13生活经验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上台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同时,那些传统的守旧派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一股脑撵到洛阳赋闲,在这群人里,有司马光、程颢、

程颐二‬兄弟‬,

司马光在洛阳赋闲期间写出了堪比《史记》的《资治通鉴》,而二程则把儒学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儒学从诞生之初那就是入世的学说,无论是孔孟还是董仲舒、韩愈、范仲淹,其中心思想都是治国理政。不过很显然二程无政可理,于是就把对儒学的探讨放到了天道和人性上来,这就是理学。南宋时期出了个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做官发财的唯一财富密码,同时也把儒学彻底带到沟里。从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学沦为泥胎木偶的自命清高,最终被时代抛弃。

不过在这段理学称霸的年代,有这么一个人打破了理学的壁垒,从内心出发,在修养自身的同时也把儒学再一次从天堂拉回到人间,他和他的心学虽如昙花一现,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却非常璀璨——王阳明。

当年小王阳明在课堂上的一句:我要做圣贤。几乎成了他所有同学一整年的笑料,就连王阳明的老师也是强忍着笑意对王阳明说:很好,小王同学,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明天把你家长叫来。

估计当年听到王阳明吼这么一句的人谁都没想到,若干年后,王阳明真的成了别人口中的圣贤,著书立说,带兵打仗,徒子徒孙无数,直到五百年后,王阳明的影响依旧遍布全球,甚至在某些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于王阳明有很多传说,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当年在龙场的惊天一悟,似乎王阳明所有的学问都是在龙场那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有人一股脑全塞进他脑子里一样。实际上龙场那一夜,只是王阳明成功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心学这颗种子,早在王阳明幼时就已经种在他心里了。

谈及王阳明,大部分的人都惊叹于他的成就,但是很少有人去想王阳明为什么会变成那样的人,纵览王阳明的一生,可以感觉到这个人和那个时代都是格格不入的。

当时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笔者看来,把“读书”二字换成“做官”二字其实更符合那个时代的潮流,自有科举以来,尤其是自宋朝确立文人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来,读书这件事就已经不是为了获取知识那么单纯,绝大部分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当初那位老师在问到王阳明之前,所有的孩子的回答都是:“考科举做大官”,这才是符合当时时代主题的正确回答,可是只有王阳明一人的答案是“做圣贤”。

究其原因,这可能和阳明出身在一个本来就不想做官的读书世家有着关系。

浙江余姚王家,往上倒个一千年,这个家族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代,基因里就带着一份洒脱。到了王阳明六世祖王纲这辈,面对元末明初的大争之世,王纲也是选择了拥抱山川,不问时事,王纲曾和刘伯温有过一面之缘,一眼就看出刘伯温有抱负又有才华,日后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时他也告诫刘伯温要及时抽身,不要被名利所害。

王纲一语成谶,明朝只建立了四年刘伯温就与世长辞,但是刘伯温在死之前却坑了王纲一手。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各种事情都需要能人来处理。当时已位极人臣的刘伯温不知是何原因想起了多年前有过一面之缘的王纲,并向朱元璋极力举荐。当时的王纲早已年近古稀,受不了朝廷的恩威并施,只能出山,做了个兵部郎中,随后

又以广东省参议的身份前往潮州平乱,可惜的是在半路上他们一行人被流寇杀害。

朝廷命官在任上被流寇杀害,朝廷居然不闻不问,还是年仅16岁的王纲之子王彦达用羊皮裹着自己父亲的遗骸,艰难地回到了江南老家。王彦达对父亲的遭遇非常不满,对朝廷也是心灰意冷,自此立下了“王氏后人不许为官”的祖训,而王家的子孙也积极吸取自己祖宗的教训,对于名利之事看得相当淡薄,数次拒绝入朝为官。王阳明的四世祖王与准甚至不惜摔成残疾,也要拒绝朝廷的征僻。

在先祖的影响下,余姚王家代代以耕读传家,与山水为伴,直到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的出现。

王天叙是改变整个王家,包括王阳明的人,王阳明敢说出“我要做圣贤”并且能为之奋斗一生,王天叙功不可没。

王天叙同样也没有参加科举,不过并不是因为遵守祖宗遗志,而是他压根就不想做官,他的理想,不过是能和酒友们吹吹牛,写写诗,和村里的小姑娘们一起讨论一下音乐,游山玩水不问世事,他儿子王华违背祖训参加科举,甚至考了个状元王天叙也丝毫不加干涉。

不干涉,这是我之所以大书特书王天叙的主要原因,王阳明的成就,和王天叙的不干涉有着很大的关系。

杨振宁说过“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更好度能将偏好变成饭碗”。王天叙虽然不是一个教育家,但是他和500年后的杨振宁有着完全相同的理念。因为王华忙着科举考试,所以王阳明小时候一直是王天叙在带着,而王天叙对王阳明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来不干涉。

在明朝,那些想做官的士子们不是什么书都可以读的,明朝中期的科考已经固化为八股取士,从《四书章句集注》中命题,学习就是学四书五经,读三国、水浒,还有诗词歌赋这类的东西其性质约等于今天的小孩玩游戏。而宽松的环境让王阳明得以遍览群书,佛道儒兵等各家大量的经史子集王阳明都有所涉猎,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接触了大量的思想学说,了解了大量先贤的事迹,不再像同时期的读书人一样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想要做圣人的想法也越发坚定。

什么叫“圣人”,圣人并非飘飘然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那些叫神仙。圣人简单来说就是对这个国家民族做出大贡献的人,北宋大儒张载为“圣贤”二字制定了标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是评价一个人是否配得上“圣贤”二字的标准,同时也是王阳明从小便立志要达到的目标,在一根竹子下枯坐七天,想从竹子身上革出道理,新婚之夜找老道士聊了个通宵,却把新娘子晾在一边,小小年纪单枪匹马出居庸关,到大草原上找蒙古人单挑,写《平边策》想让他爹王华代为转交给皇帝,研究诗词文章研究到卧床不起等等,王阳明在年少时干了许多让当时的人瞠目结舌的事。但是他做的所有事,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做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