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人工智能抢饭碗,医生怎么办?

zhiyongz 9个月前 (04-01) 阅读数 #虚拟现实

第十期“枫林科技沙龙”日前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参会嘉宾明天国际企业机构负责人潘仁进表示,人工智能使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目前大部分医生的工作被替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一预判是否成立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

沙龙主持人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向军教授回应道,人工智能是人脑设计出来的,是一种局部运算;重复性、需要海量计算的工作,人工智能有优势,但是医学是建立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的,具有整体性,人工智能带来了挑战,但是医生不会被取代,不要过于担心;医生需要运用人工智能,帮助医药技术的提升,促进人民健康。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认为,AI(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机会非常多,在疾病诊断方面,谷歌等运用人工智能在罕见病诊断方面超过了人类医生,因为人工智能知识面非常宽;在药物设计领域,构成人体的有约三万个基因,十几万种蛋白,药物研发要做蛋白分子的预测,运用人工智能,蛋白分子的预测准确度在逐渐提升,药物研发要跟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传统的方式面临重大改变。

朱同玉也提出,目前的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一些不足,以大模型为例,现在的大模型越来越多,实际运用存在大而不精、大而不准的问题,大模型没有完整的医学逻辑结构,对于医学专业问题答非所问,而医学的关键恰恰是精和准。他认为,互联网大厂等机构研发的大模型,类似于高速公路,而医学运用相当于各地的景区,高速公路无法直通景区,中间需要连接线,也就是各种垂类的医学专业细分模型,这些领域存在着大量的机会。

复旦大学正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医药科研结合,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筹)常务副院长刘雷在“枫林科技沙龙”上介绍,上海医学院医学科研数据中心的高性能计算平台CPU计算能力达147万亿次/秒以上,GPU达780万亿次/秒以上,存储总容量在3.6PB以上,已经开始服务16家复旦系统的医院,支撑开展科研项目超过50个,发表SCI论文35篇。

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正在推进的“罕见病智能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可以针对0-14岁儿童进行早期罕见病筛查,通过分析患者的面部图片,识别出与其面部特征相关的罕见病,筛查灵敏度97%,筛查准确率88%。

“枫林科技沙龙”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组办的系列活动,陈向军表示ChatGPT、Sora等相继出现,人工智能大踏步前进,这是时代的挑战,医学界要研究怎么应对,“枫林科技沙龙”希望把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实践等链接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式的平台,促进交叉融合创新,实现科研成果加速落地。(完)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