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贞观之治的发生对唐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墙裂推荐)

zhiyongz 8个月前 (05-10) 阅读数 #趣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被称为“贞观之治”。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据史料分析,李世民不是那种天才人物,但他有一种高于常人的勤奋和苦干劲头,因此算得上是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之人。他不仅能动手,难能可贵的是十分注意细节,肯动脑筋思考,还养成事必躬亲的习惯。比如说上前线打仗,得到侦察兵的报告后,他常常还要带人上前线去收集第一手资料。不少人觉得他用不着亲自出马,完全是在冒险,NO!其实他是在了解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后才动身的。

  再比如说学习技艺,他也拼够了勤学苦练。他的书法相当不错,《晋祠铭》能够称得上国宝。他编排的舞蹈《秦王破阵乐》,场面宏伟,乐声激越,观赏后热血沸腾、如醉如痴。他还会写诗,《全唐诗》的开篇之作就是他的作品,据统计《全唐诗》收集得有他的近百篇诗作,其中不乏金句,听起来仿佛有李白杜甫诗的味儿耶。

贞观之治的发生对唐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墙裂推荐) 第1张

李世民通过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认为,君王要依靠大臣们敢于犯言直谏,及时纠正君主片面或错误的看法和做法,方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他十分赞同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观点,因此在与大臣们讨论有关国家重大决策时,每每鼓励大臣们详细介绍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直言不讳地纠正可能造成的过错。

  在李世民的鼓励下,直言进谏成为贞观年间的风尚。比如李百药劝告不能搞分封制,魏征劝告不要去搞封禅,戴胃建议开设义仓救济灾民等,都被李世民采纳了。由于大臣们直谏和君王纳谏,君臣之心得到了统一,形成了贤能之士积极参政议政的良好局面。

  李世民打破政治偏见,用人所长。魏征在李建成那里任太子洗马时,经常劝说李建成要尽快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临帝位后,召见魏征问道: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俩的关系呢?大家都认为魏征这下祸事临头了。好个魏征,举止如常地说:如果李建成早点采纳我的建议,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了。李世民素来器重他的才能,不仅对他以礼相待,还任命他担任重要职务。此外李世民颁布诏令,赦免逃亡到民间的原来李建成的那些部下,并不允许任何人到朝廷来告发他们以谋取奖赏。

  由于李世民胸怀宽广,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甚至任用曾是对方阵营的人。使得贞观年间朝内人才济济,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很重视地方官员、特别是地方主官的委派,认为只有切实把委派地方主官的工作做好,地方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和发展。因此李世民将各地主官的姓名抄录于屏障上,将察访到的他们的善恶之事注于各自名下,作为使用免职奖励惩罚的依据。由于李世民知人善任,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完备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初创于隋代,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不定期举行的制举主要用于网罗博学、谋划、谏议、安边、孝贤等专门人才。常举每年进行考试,分为若干科,唐太宗以后,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以后的科举规模越来越大,据史载,唐高宗武则天两朝平均每年录取的人数较贞观时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国子监和州县学的学生,另一种是来自各地的自学成才者(称为乡贡)。这是唐代科举制度较之隋代完备的一个重要标志。科举逐步成为向朝廷输送官吏的主要渠道,这种全新的选拔人才方法。对于削弱门阀士族等级特权,提高各级官员的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实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门父子兄弟都从进士起家的,成为了新兴进士贵族。最典型的例子是晚唐的牛李两派竞争,双方都利用同年之谊(即同一年上榜,按现在说法就是同学或校友)结成私党,不择手段攻击对方,谋取不当利益,败坏了官风,混乱了朝政,连当朝皇帝都感到难以处理。

  (三)完善均田制,轻徭薄赋

贞观之治的发生对唐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墙裂推荐) 第2张

由于亲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李世民体察到民间的疾苦,同时也认识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只有让人民安心生产,生活稳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他身体力行做到“去奢省兵,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贞观年间基本上没有进行大的土木工程,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李世民还将朝廷各部门的官员从二千多人精简到六百多人,且合并了不少州县,促进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百姓能安居乐业,史载在大唐统治范围内,外出可以不关房门。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者仅29人。

  此外抗灾能力也大大增强,贞观元年至贞观三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政府开仓赈济,老百姓不仅没怨言,还协力抗灾。“斗米不过三四钱”。人民生活稳定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国防日益强盛

  唐初边境不安宁,时有外敌犯境。李世民继位伊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行府兵制,并亲自在殿廷上教练卫士格斗的基本功夫。国防力量强大起来后,李世民命李靖等率兵十余万,打击侵犯北方之敌,俘获了敌酋,稳定了北方边境。贞观九年至贞观十三年,连续几次用兵,稳定了西北方边境,重新控制了西域。恢复了中西商路,密切了大唐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关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遣使来唐,李世民用隆重的仪式接待,与之结成了同盟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从此以后,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源源不断的传入吐蕃,大唐的西部边境日益巩固。

  可以这样评价,贞观年间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五)评述李世民其人其事

由于历史的原因,李世民的一生也有不少瑕疵。如他修改国史的行为就让人议论纷纷。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下令在中书省内特别设置秘书内省。但在同年闰十二月,他下令将史馆迁入宫廷中,由宰相监修,这下子史馆成了皇帝直接控制的一个常设机构。李世民出于什么动机这么调整呢?成了一桩历史谜案,自然而然的使得后世学者议论纷纷。

贞观之治的发生对唐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墙裂推荐) 第3张

一种说法是李世民直接掌握修改国史,是为自己篡位辩护,因为其行为不符合封建法统和封建伦理。另一种说法是抬高自己当初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形象。还有种说法是李世民起事时,将自己的父亲软禁在后宫。上世纪初年在敦煌发掘的文物中,有本唐代的小说,书里就讲述了这事。正史中却记载那天他老爹在宫湖中划船,估摸是李世民“修正”的杰作吧?

不管那种说法,其目地是他不愿意让后人知道事实的真像。他下令创立的宰相监修国史制度,使得史官们很难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按照皇上的意图来撰写历史。

此外,按照规矩,时任皇帝是不能随便看史官们记录的皇帝平时生活和工作情况的,可是李世民多次违规看史官们作的自己平时生活和工作的记录。还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看了后我自己方便修改。使人觉得有不打自招的意思。

笔者管见,李世民对于自己登基之事估摸至少背上了重的道德包袱,据说他即位后有段时间睡眠非常不好,迫于无奈安排手下的两员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持兵器在大门口值班。虽然这样是个传说,同样是无风不起浪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有上述瑕疵,从全面的历史的角度看,李世民仍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