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的吗?(真没想到)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是唐朝最凶险的政变之一。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唐朝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渊让权,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是“被逼无奈”还是“蓄谋已久”?一直颇有争议。
就我个人看来,“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通过政治手段争夺储位失败后的被逼无奈。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根据史书上记载的“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李建成及李元吉、李世民这三个关联方的态度,而推断出来的。
一:李渊的态度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不久,唐高祖李渊已经在李世民跟李建成的储位之争中,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李渊的决定对于李世民来说,不是那么美好,他选择了李建成,并督促李世民离开长安,退居洛阳。
根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中的记载,李渊在得知李世民去李建成家里饮酒,并导致身体不适后,和李世民有了一番对话:
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上曰:“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烦悲也。”
李渊肯定了李世民在建立唐朝时的功劳,也明白告诉了李世民,自己不会废除李建成,但作为父亲,也不忍心看着儿子们之间互相攻伐,因此,希望李世民去洛阳。
李渊的这个决定,是一种鸵鸟政策,他知道两个儿子已经势成水火,从皇位传承的角度,他应该用政治手段彻底打击一方,使之不能再成为储君的威胁。
但从父亲的角度,李渊又不忍心伤害到任何一个儿子(单指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位嫡子),李渊最终选择了当一个父亲,剥夺了李世民成为储君可能的同时,又给了他经营洛阳的权力。
如果“玄武门之变”没有发生的话,且李渊的这个决定得以实施,很有可能造成唐朝未来的分裂,“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的权力给到善战的李世民身上,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根本就不用猜。
这是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在无奈之下的妥协,反正,身后事他也看不到,他只能尽量保证,在自己生前让皇位顺利传承,让几个儿子都活着。
当然,因为李建成、李元吉的阻挠,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的设想没有成为现实,但他的态度,让李世民绝了通过政治手段争夺储位的可能。
二:李建成、李元吉的态度
李渊想让李世民去洛阳,别说李世民自己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愿意,因为那样的话,将来只能通过军事手段消灭李世民,跟李世民比打仗?谁有这个把握?
因此,这兄弟俩赶紧劝说李渊改变主意,也顺利地说服了李渊,《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中记载:
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不仅如此,李建成、李元吉还开始劝说李渊杀掉李世民,李渊当然不肯答应,他要是能狠下心来,也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了,《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中记载:
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
除了对李世民本人下手,李建成、李元吉也在想办法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玄武门之变”前,他们试图通过告发张亮(凌烟阁功臣之一,李世民在洛阳招揽豪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谋反,抓捕刑讯尉迟敬德,调离程咬金、段志玄、秦琼等出外,调离房玄龄、杜如晦出秦王府等手段,一步步的削弱李世民。
李建成、李元吉可比李渊心狠得多,和李世民其实是不相上下的,他们的态度就是,不能放跑李世民,趁着己方占据优势,要把李世民留在长安,就地解决。
三:李世民部下的态度
一个好汉三个帮,李世民能否继承皇位,从争夺之时起,就不仅仅代表李世民个人的利益,还代表着一大群依附于他的人的利益。
用什么手段争夺皇位,李世民也要参考秦王府臣属的意见,毕竟,不管李世民怎么想,都需要有人帮助实施,如果寒了臣属的心,他也就是孤家寡人,啥也干不成。
根据史书的记载,李世民的亲信们的态度都很一致,就是发动政变夺权。
首先看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三位秦王府排前三的谋臣的态度,《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中记载:
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无忌曰:“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毫无疑问,他们把前途都寄托在李世民身上,危急时刻,他们也是拼了,力劝李世民发动政变。
再来看李世民麾下的几员大将的态度,首先是尉迟敬德,他是态度最积极的,李建成、李元吉都把他抓起来严刑拷打过了,他还客气个什么?
当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内线王晊提供确切情报,说李建成、李元吉准备对李世民下手,李世民又对发动政变犹豫不决时(很有可能是假惺惺,有些事,不能从他口中说出来),是尉迟敬德力劝李世民早下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中记载:
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敬德曰:“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除尉迟敬德外,最早劝说李世民应该动手的秦王府下属武将,其实是程咬金,他早在武德七年时,就提醒过李世民,《旧唐书·程知节传》中记载: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此外,高士廉(长孙皇后亲舅舅)、侯君集等,也是主张尽快动手的积极分子之一,《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中记载:
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由上述记载看,李世民秦王府的主要亲信文武,都是主张李世民发动政变的推手,李世民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态度。否则,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当然,李世民本人的态度也一定是趋向动手发起政变,但他不会亲口表态,一定是如上述记载般,借属下的口提出来,然后他被迫同意,表示出自己其实是无可奈何才发动政变的。
他的属下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个个都是人精,一定能看出李世民的态度,他们也乐意为李世民背锅。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是被逼无奈,但这个被逼无奈并非是因为他遭受李建成、李元吉一方迫害。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李世民也不无辜,他在此前的争位过程中,也同样迫害过李建成、李元吉,谁也不是圣母。
而李世民之所以采用最极端的手段夺权,是因为通过常规政治手段去争夺储位已经不可能成功了,李渊放弃了他,李建成、李元吉以势压人,步步紧逼。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要么灰溜溜逃离长安,另起炉灶,要么就奋力一搏。好在,即使李世民在政治上被压得喘不过气,秦王府的属下们都还很团结,众口一词的支持李世民来个狠的。
加上李世民自己也不是省油的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他,也不会对李建成、李元吉妥协,因此,“被逼无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