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说一个暴论——
市面上或许根本不存在性价比手机,所谓的性价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精准的刀法,它舍弃了一些我们不常用到的东西,并且在我们看不到或者很少关注的地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取舍。
因此买这类手机,我们不仅要看它宣传了什么,更要看它没宣传什么。
有时候看不见的地方,比看得见的成本来得更高,便宜背后都有代价,那些没宣传到的地方,往往最容易被手机厂商动刀。
呐,之所以我这么说,是因为现在手机市场真的挺卷的,对比起国外手机市场的风平浪静,苹果和三星的“互相谦让”,国内手机市场真卷到没边。
两三千块钱的中端机就拥有旗舰级的性能,而且它们在屏幕、影像、外观质感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步,包括厂商在宣传自家手机的时候,也都是拿类似“普及旗舰体验”这种方向做的宣传。
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啊:如今中端机跟旗舰机差距已经很小,这类中端机性价比确实高。
不可否认这两年中端机提升确实大,然而厂商的话咱也不能全信,虽然它们跟旗舰机差距确实在缩小,但如果真掰开了说,能普及的东西还挺多,而且有些功能补全之后,是真的能帮大忙的!
先来说几个我认为是刚需的功能吧。
现在几乎是台安卓就有 NFC 和红外,但双频 GPS 和三频北斗在中端机里还是比较稀罕的东西。
别的不说,最近推出的这批中端机,就有手机不支持这俩功能,导致它们的定位导航精度差点意思。
我特意找来两台手机对比了下,发现支持三频北斗的手机,它平时搜到的卫星数量就是比那些仅支持双频北斗的手机要多,而且双频 GPS 在导航的时候,基本每次都能精确区分两条相近的路线,然而单频 GPS 有时候就不行。
左:三频北斗,右:双频北斗
昨天我就遇到了这么个事儿。
当时我在打车的时候,头顶有一条立交桥,我们在桥下旁边的道路上,师傅在桥正下方的地面道路上。
按照导航,他需要在红绿灯路口拐到我们这条路上,但是他的手机导航上面就看不到这个信息。
蓝色是网约车师傅应该接我的路线,结果他没拐弯,走了红色路线,最后只能是他在前面的路口重新右拐,我们往前走了点,才顺利上了车。
我相信基本每个人都会遇到需要拿手机定位或者导航的时候,对网约车师傅来说,阉割双频GPS和三频北斗甚至还会影响他们赚钱。
说到这个,前阵子我还特意问了下业内人士,单频 GPS 和双频 GPS 成本到底相差多少,结果那边给到的答复是,不到 2 块钱。
虽然说手机行业的净利润普遍不是很高,这 2 块钱的成本影响真不小,但对于很多买中端机的人,特别是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而言,这个功能往往特别有用。
像这样的成本,摊到用户身上,有刚需的人应该也会买账。
包括 4G 和 5G 网络频段也是。
之前咱们就聊过,手机需要频段支持,才能搜到对应的4G和5G信号,频段越多能用的网络就越多,手机想拿到入网许可,必须支持指定频段,至于要求之外的频段就由厂商自己决定要不要支持。
因为增加频段天线设计也要改,这里面涉及到滤波器和专利两个方面的成本。
很多厂商出于成本考虑,在自家中低端手机的频段支持上普遍都是讲究一个够用就行,只有各家的旗舰才会考虑支持更多频段,不过频段对我们来说肯定是多多益善。
我随便找了一家品牌,看了下中端机跟旗舰机所支持的频段,结果并不意外,中端机确实少了好几个频段:
某品牌 “ 性能旗舰 ”▼
某品牌 “ 真旗舰 ”▼
在我看来频段这玩意,跟 IP68 和 USB 3.X 接口一样,绝对算得是“我可以不用,但你最好都给”的东西。
可能平时用不出啥区别,但一旦某天你来兴致了说走就走,或者去了哪个人爆炸多的地方,那可能就是有网和没网的区别。
还有,你别看现在中端机基本都用上了 1.5K 屏幕,有些甚至搭载的还是 2K 屏,而且它们在色深、色域、色准还有护眼这块的表现也都开始向旗舰看齐,但是这些指标相同,不代表显示效果就一致。
因为在最基础的发光材料还有屏幕技术这块,中端机跟旗舰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那些旗舰机基本都搭载了最新屏幕,比如华星光电C8、京东方 X1 以及三星E7,它们在做到更低功耗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屏幕亮度,而且它们所支持的 8T LTPO 技术,可以让屏幕刷新率在多档位切换丝滑又省电,然而很多中端机就没这待遇。
就这么说吧,在目前已经发布的这批中端机里,使用最新发光材料,并且支持 8T LTPO 的手机,我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先不说屏幕到底省不省电,它们的亮度优势确实显而易见,旗舰机的屏幕基本都是奔着 4000nit 往上去,然而到了中端机上就直接砍半,很多中端机,它们的屏幕峰值亮度普遍都没超过 2000nit。
可能平常这两者的亮度差异没什么影响,但是在看电影 or 在户外的时候,旗舰机屏幕看上去就是一眼通透。
不过吧,这事儿也不太能强求。
根据业内老哥的说法,现阶段一块 8T LTPO 屏幕的成本差不多是普通 LTPO 屏幕的 1.5 倍,这个成本确实会增加不少。
如果你觉得现在中端机的屏幕显示效果已经够好,没必要像旗舰机那样做到极致,那么这里还有一项参数你肯定会在意,那就是屏幕的触控采样率。
它直接决定了手指在操作屏幕的时候,屏幕跟不跟手。
之前我从旗舰机换到中端机的时候,发现某些手机特别不跟手,尤其是在刷微博的时候,屏幕做不到指哪打哪,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触控采样率缘故, 240Hz 、 360Hz 、 480Hz 触控采样率体验完全不一样。
而且有些手机甚至还会给屏幕做雨水触控,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功能没啥,但直到真正用上才发现这玩意真好用。
杭州这边经常下特别小的毛毛雨,我自己感觉得完全不用打伞,结果我原本用的那台一加 11,屏幕上有一点儿水,就完全点不了了,触控失灵,特别让人抓狂。
后来换了支持雨水触控的一加 12 就完全没这问题了。
以上我说的这些,基本都可以算作是刚需,至于像是无线充电、对称双扬声器、大面积线性马达、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认证这些,则是属于那种我可以接受没有或者次一点,但还是希望能够加上的东西。
各位应该不难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需要成本。
比如现在一个无线充电模块的成本就要 5 块钱,这还是在产业链成熟之后降本增效的结果,要不然还会更贵。
一直以来手机厂商做中端机的策略就是——我先在你们在意的地方堆料,比如处理器、内存还有存储规格,至于不关注或者看不到的地方,则是选择性堆料,堆了料我就大力宣传,没堆料索性就不宣传。
要我说手机厂商这么做本身无可厚非,毕竟它们也算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且很多人买中端机关心的就是性能。
甚至至今网上还有不少唯性能论的用户,手机性能上去之后,起码它们的风评总归不会太差。
俗话说得好一分钱一分货,咱们也不指望有一台中端机,在各方面真能够对标旗舰,只能说每台手机的侧重点不同。
我们平时在选手机、做决定的时候,除了重点关注关键参数,也可以留意下这些地方。
当然咱们也不能惯着厂商。
某些功能,比如影像算法、系统动画,还有特色功能啥的,中端机明明具备那个条件,而且就算加上也不会带来额外成本,但厂商为还是刻意在中端机上阉割掉这些,人为制造差异化,这做法就有点恶心人了。
市场上这么多手机厂商,有哪些是真的在为用户着想,还是只是应付着喊几句口号,在这些细节之中就能够有所体现,中端机普及旗舰体验,现阶段仅仅只是开了个头,接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