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北航科研团队实现技术突破,2厘米大“昆虫”机器人助力灾后救援

zhiyongz 6个月前 (05-21) 阅读数 #机器人
文章标签 昆虫机器人

新京报讯 据“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消息,在灾后救援、大型机械装备检修等场景,仿生机器“昆虫”大有可为,业界一直在寻找适配的高效动力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微型动力技术新突破,并基于此研发出一款仿生“昆虫”,实现了昆虫尺寸(2厘米)机器人的脱线可控爬行。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北航科研团队研发的微型机器“昆虫”。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置身一堆小石块儿间,这款四足机器“昆虫”行动矫健、穿梭自如,仿若甲壳虫。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晓军介绍,该机器“昆虫”身长2厘米、宽1厘米、重1.76克,垂直投影面积仅两个指甲盖大小,具有快速机动、高载重、无线可控等特性。

小机器昆虫可以适应多种应用场景,例如灾后救援、航空发动机检测等。目前已完成求救信号采集验证,可以模拟灾后搜救的场景。在模拟场景中,机器昆虫穿过石头等障碍物后到达倒塌房屋附近,然后采集房屋内部发出的SOS求救信号并将其回传至控制端。除用于灾后搜救外,研究人员希望未来这款机器“昆虫”也可用于航空发动机结构损伤检测。

北航科研团队研发的微型机器“昆虫”爬行动图。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尺寸虽小,“五脏”俱全。动力系统是机器人的“心脏”。普通机器人通常靠电动机驱动,对供能要求较高,而微型机器人内部空间不足以承载大容量电池,需外接通电线持续供电,其自由移动因此受限。北航科研团队历经多年研究,开发出基于直线式驱动、柔性铰链传动的新型动力系统,让微型机器人成功摆脱电机与外接电线。

“在机器‘昆虫’内,我们植入了能源、控制、通讯和传感系统。直线式驱动器将‘体内’小型电池输入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并向外输出机械振动;柔性铰链传动机构将机械振动转换为机器‘昆虫’腿部的周期振动,进而带动整个机体实现高频弹跳运动。”团队成员、北航助理教授刘志伟说,通俗地讲就是“体内”微型电池完成电生磁,促使一旁的磁铁振动,再带动腿部关节运动。

北航博士生、团队成员詹文成介绍,科研团队还设计了仿生奔跑步态,通过机器“昆虫”步频和步幅的自适应调节,实现高载重下快速爬行;提出基于机器“昆虫”双腿振动频率差的控制方法,实现运动轨迹精确控制。

闫晓军表示,这一微型动力技术的成功研发,有望推动微型机器人大范围开发和应用,助力灾后搜救、大型机械设备和基础设施损伤检测等。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