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真的是为了取悦褒姒吗?(这都可以?)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真的是为了取悦褒姒吗?这个流传几千年的故事,可能只是古人杜撰而来,而并非事实,因为其中充满了种种疑点,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跟西周时代的社会结构不符合,如果一个国君可以为了取悦女人,而这么随意折腾诸侯,那需一个前提,就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而西周时代君主的权力远没有这么大,反倒是战国时代,君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所以平势隆郎推测,烽火戏诸侯与褒姒的传说,应该是出自战国之后的人的虚构,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状况。
首先褒姒并非是“红颜祸水”,她其实是个苦命的女子;《史记》记载褒姒自幼被父母遗弃,后来被一位姓褒的人家收养,长大后的她有闭月羞花、倾国倾城之貌;14岁之时就被还是太子的周幽王宠幸,成了名正言顺的太子妃,并且还生下了儿子伯服;褒姒后来没顺利坐上皇后的宝座,只是因为当时申侯把持朝政,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强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身为太子周幽王;
后来又以褒姒出身贫贱为由,反对立褒姒为皇后,转而立自己的女儿为后,也就是后来的申后;到了周幽王与申侯公开决战之时,他才废了申后,将褒姒立为皇后;由此可见褒姒本身并无过错,只不过是出身贫寒,没有像申后那样强大的背景而已。而且凭借常识,我们就能发现“烽火戏诸侯”故事中,存在着许多漏洞。
第一,诸侯集结的时间问题。
“烽火戏诸侯”不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先秦制度,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直辖,不设诸侯。所以,诸侯瞭望到烽火,从千里之外的封国赴援镐京。故事中说褒姒在看到众勤王诸侯,人马慌乱聚集在城下而嫣然一笑,然而事实上当时镇守边疆的诸侯们,与拱卫京师的诸侯国,距离镐京的距离是有大差别的;例如虞国、郑国、唐国,距离镐京长达二三百公里,而卫国与鲁国、燕国这些边塞诸侯国,距离镐京就更远了;
所以,诸侯瞭望到烽火,从千里之外的封国赴援镐京,在当时极不发达的交通状况下,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远远达不到“朝发夕至”的程度。而且,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诸侯发兵,必须要准备好粮秣、兵器,再加上这些前期准备时间,其抵达镐京的时间恐怕又会大为延迟。如此一来,诸侯的军队,只能是分批次的到达,不可能同时到达现场。那也就不会有“诸侯悉至”的壮观场面了。这么说来,这个记载也不可信了。
第二,烽火台的问题。
西周时期尚未修建长城,距离镐京最近的诸侯国也有上百公里,不可能望见骊山烽火台上的狼烟,其他诸侯就更没可能收到骊山的示警信号了;而且骊山烽火台的作用,也并非是为了号令众诸侯勤王,它的作用和三国时期,关羽在长江沿岸修建的烽火台一样,只是为了对内示警;骊山烽火台主要就是为了调动王师,协同作战或者进行军事演习;更重要的是骊山之战,乃周幽王主动讨伐申国,谈不上是什么危急之时被动示警,因此也和戏弄诸侯也没有半点关系。
所以说“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并不符合史实,事实上当时的周幽王,为了将把持朝政的申侯驱逐出去,对申国发动了一场战争;而申侯则联合了西境的犬戎,一起抗击周幽王,这次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权利与利益的争夺战;而周幽王则错估了申侯的实力,在将兵力全部集结在东南方攻击申国之时,腹背受敌被犬偷袭戎敲了一记“闷棍”,在申国与犬戎额前后夹击下,最终兵败自己也死在了骊山之上。
综上所述流传几千年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实乃子虚乌有的谣言,褒姒只是个苦命的妃子,西周的覆灭与她并没有半点关系;她之所以被后世丑化成“红颜祸水”,都是因为最后获胜的是申侯的儿子周平王,他为了抹黑周幽王,才颠倒黑白让褒姒背了黑锅”,杜撰了这个虚假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或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网友自行判断,如涉及投资、理财请谨慎应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