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百科 > 正文

生活百科

对联文化有哪些内容 对联文化有哪些特点

zhiyongz2024-05-06生活百科

对联文化有哪些?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巧,平仄协调,内涵丰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联始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两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了。

中国对联与根植在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对联起源于秦朝,古时称为桃符。相传古人将“桃 枝”插于门上以避鬼魅的风俗而来。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延伸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由来和故事?

对联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写景状物,也可以是写人叙事。对联的起源: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对联文化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写景状物,也可以是写人叙事。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作为一种习惯,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称为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楹联是什么意思?

楹联指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扩展资料: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

潮汕楹联文化?

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的姓氏源流、发祥望郡为题材,绝大多数潮汕姓氏的族谱都有这样一个相同的记载,本族先祖原籍,第二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追本溯源,是人类的本性;而尊祖敬宗、颂扬祖德乃是每一个子孙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