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经验 > 正文

生活经验

约翰施特劳斯家族 (约翰施特劳斯是哪里人)

zhiyongz2024-05-01生活经验

原标题:为何施特劳斯成为新年音乐会大赢家

每到元旦来时,世界各地都会有上亿家庭或围坐在电视机前,或是干脆坐在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德语为Großer Saal)里;这么多人所做的同一件事,就是静心享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以展示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为己任,以高雅、轻松、豪华、热烈为主要特点的新年音乐会,一直都是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伟大的音乐家和旷世佳作,为何只有施特劳斯家族成了万世巨星?

新年音乐会的起点

回想就在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举行,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大叔又是当指挥又是演奏小提琴,他就是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1804~1849),施特劳斯家族的创始者。

这次音乐会在演奏过海顿等名家大作之后,开始演奏欢快的圆舞曲、波尔卡、连德勒等时髦舞曲,音乐会变成盛大的舞会,听众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并且一再撒钱要求返场,以至于精彩作品被反复重演。这场马拉松式演出一直持续到到1848年元旦天亮,被公认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起点。

时代潮人施特劳斯

作为维也纳附近多瑙岛上一家客栈的继承人,出生在1804年的奥地利人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父亲的引领下,从小学习弦乐;在他40多岁时,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音乐家。当时的报纸描述到,老约翰的圆舞曲让美洲人发狂,在中国的墙内回响,在非洲的营地里得意洋洋。

老约翰身处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跨越的年代,商业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强力兴起,城市人口急剧扩张;新的生活方式和景观孕育了新的城市文化,铁路的迅猛发展让城市居民尝到了国际化生活的甜头。 *** 于城市 *** 消费的流行音乐就此诞生。

从老约翰开始,施特劳斯家族经营起了 *** 业,他把3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f Strauss,1827~1870)、爱德华.施特劳斯(Eduard Strauss,1835~1916)全都培养成接班音乐家,其中老约翰和小约翰的作品最为我国听众所熟知。

施特劳斯家族三兄弟合影

(左起:爱德华·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

他们深知蹭热点的必要性。在1837年,维也纳第一条蒸汽机车铁路建成,老约翰随即发表《铁路快乐圆舞曲(Eisenbahn-Lust Walzer,op.89)》。随着电磁学兴起,人们用“如过电一般”来表达“太 *** 啦”,小约翰随后写下《电磁波尔卡(Elektro-magnetische Polka,op.110)》。维也纳城区从1857年开始扩建,拆除旧城墙,兴建环城大道和豪华建筑;在工程尚未结束时,小约翰又写下《拆建工人波尔卡(Demolierer PolkaFrancaise,op.269)》。此外还有为新型发动机写的《发动机圆舞曲(Motoren Walzer,op.265)》、为电报写过2首圆舞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 《电磁波尔卡》

例如在刚刚上演的201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们看到小约翰写的《特快列车快速波尔卡(Express,op.311)》,爱德华写的《特快邮车快速波尔卡(Mit Extrapost,op.259)》,而19世纪正是铁路开创和发展时期,这种蒸蒸日上的新技术新产业,当然不会被嗅觉灵敏又勤奋的施特劳斯家族所忽略。

爱德华·施特劳斯《特快邮车快速波尔卡》

施特劳斯家族借鉴马戏团的成功经验,在舞台效果上也下足功夫。他们一方面利用舞台把自己包装成万人迷;另一方面又充分考虑声色 *** 的威力,花大价钱制造布景、灯光,甚至动用焰火。

他们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建起自己的乐团并开创巡演;靠企业家逐渐取代贵族,成了新的赞助来源,因此为企业家舞会和行业协会创作是家常便饭,委约的由头千奇百怪。比如,为了庆祝一家工厂生产出第20000个防火保险箱,请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f Strauss)应邀写一首曲子,他索性直接用 *** 语“防火的!”做标题,还加进了打铁声,效果绝佳,让这家工厂流芳百世。1846至1855年,小约翰远走俄国,应邀去一家在巴甫洛夫斯克建有避暑度假区的铁路公司,常驻做商业演出。

约瑟夫.施特劳斯

行走欧洲各地的乐队演出不仅带来票房,更是带动无数家庭购买和学习乐器,形成乐器和乐谱的工业化量产。钢琴成为中产人家必备家具,弹琴和歌唱成为中产 *** 的必备技能;乐谱又售价低廉,人们在演出现场被迷得神魂颠倒后买份乐谱回家弹奏自娱,犹如现今在音乐会后买回唱片一样。

印于1927年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明信片

小约翰的圆舞曲帝国赶上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一度雇员超过200人。

与时俱进坚持不懈的创作、热辣新颖的舞台设计、亦古亦今又好听的乐队演奏、台上台下载歌载舞的现场气氛,都使得施特劳斯这个家族品牌不断增值。尽管被严肃音乐界(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冷眼相待,但当时的观众却如痴如醉,恨不得拆了音乐厅的座椅起来嗨。以至于奥地利人骄傲地说,有些人知道奥地利,许多人知道维也纳,所有人都知道施特劳斯!

成为爱国主义象征的新年音乐会

奥地利曾于1938年被德国人占领,奥地利这个名字从此被禁止使用。为了让奥地利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更为了让人们记得“我们是奥地利人”,著名指挥家克莱门斯.克劳泽(Krauss Clemens)在1939年1月1日傍晚举行一场施特劳斯音乐会,所选曲目几乎都是施特劳斯家族创作的真正的奥地利音乐。最广为流传的讲法是,乐团希望通过这样一场施特劳斯作品演出,表明对自己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与忠诚,以及对纳粹侵略者坚决的抗争。从这以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爱国精神象征,施特劳斯家族一下子又成了奥地利民族精神代言人。

克莱门斯.克劳泽

与“圆舞曲王族”毫无关系的隔壁老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奥地利的施特劳斯家族,被世人誉为“圆舞曲王族”,而他们的创作及演出高峰基本停留在20世纪初,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也就应了中国人的老话“富不过三代”。正好隔壁德国有个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Georg Strauss,1864~1949),与 *** 和布鲁克纳是同时代的作曲家指挥家,作品多为交响诗或歌剧,例如那首气势磅礴又经常被作为背景音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最出名,还有歌剧《莎乐美(Salome)》、《玫瑰骑士(Der Rosenk *** alier)》等。

这两拨施特劳斯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同一个姓氏而已,只要听过他们的曲目就能听出明显区别: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几乎都是5分钟左右欢快又适合跳舞的轻音乐,雅俗共赏;德国的施特劳斯动辄就是几十分钟时而凝重时而热烈的大部头,一般听众真坐不住。

《玫瑰骑士》第二幕

年轻的80后指挥家林大叶曾经在一场普及型音乐会上用张国荣和张国勇作比较:奥地利的施特劳斯就好比是前者,属于当时的流行乐坛名家,地球人都知道;德国的理查德施特劳斯就好比是后者,属于古典音乐大家,追随者较为小众。

这样解释之后,想必初级乐迷就不会再把施特劳斯们张冠李戴了。

今天的观众见多识广,感官饱受 *** ,听施特劳斯家族音乐时已不再有当年现场观众那热血沸腾的冲动;有关爱国主义的那些往事也早已被人遗忘。但就像经典相声,即便好多噱头已经耳熟能详,大家还是愿意装作一无所知,被一次次逗乐。而奥地利的施特劳斯家族,在经过百余年后,在音乐方面已经落败,如今几乎没有后人还在操持音乐,但那些经久不衰的佳作依然在让世界各地音乐人和爱乐人受益,依然是阳历新年最重要的“年夜饭”!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