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经验 > 正文

生活经验

东坑泼水节(东坑泼水节的意义介绍)

zhiyongz2024-09-15生活经验

东坑镇位于东莞中部,常住人口13.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63万人。

历史小记:

1.东坑镇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7)开始有先人居住的历史。

2.清代东莞县为五属管辖,东坑镇地属文顺第三都,归京山司管辖。

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东坑隶属常平管辖。

4.民国三十六年(1947)属第三区东安乡管辖。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冬属东安乡。

1951年属东莞县新一区辖(当时东坑镇称东马乡)。

1952年改属第四区辖。

1953年5月土改复查后,成立东坑乡,属第四区管辖。

后归属多有变化,不细数。

2005年,东坑镇辖14个村和1个社区。

东坑村

地处东坑镇中心腹地,卢氏始祖卢创基于南宋末年由南雄珠玑巷徙居东坑塘唇东中石狗前水围东门立村,因村子建在一水坑之东,故名东坑。

寮边头村

位于东江支流青鹤湾水河畔,寮边头村有悠久历史,主要有温、卢、谢、傅、陈、韩、邝等姓。

相传在宋孝宗年间,有一姓尧人氏放鸭到此,水边搭间草寮住下,不久一批温姓人氏在草寮北面建房住下,宋末,从东莞张村迁入卢姓人氏,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取名为寮边头。

清代属文顺乡,归京山司管辖。民国时属常平乡。

长安塘村

明末由寮边头村民分出立村,因村旁有座马安岭,地形面临水塘、平川,整个村庄象坐于太师椅上,庄原北门楼(已拆毁)刻“长安世居”四字而得名。

黄麻岭村

清乾隆年间南社人迁来立村,传说双岗岭有凤凰一对,因名为凤凰岭,后大井头与苏坑交界的以种黄麻为生的村民迁来定居,而得名。

塔岗村

明初立村,落于小山岗上, 因村前有一花塔(已拆毁)而得名。

坑美村

明初立村,住地在东坑之末,故称坑尾,后人因谐音称坑美。

井美村

明嘉靖年间立村,村中有眼大泉井,井水清凉甘美而得名,有“道长人远须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尝”之说。

新门楼村

明朝嘉靖年间立村,取名为新门楼。

初坑村

初坑村又名丁屋新围,末立村,由丁屋分居而来,因当时附近没有村庄,故名初坑。

凤大村

由凤鸣岗和大田膛两村合并而成,取两村头个字而成凤大村。

丁屋村

原名琥珀坑,武五年五月五日午时立村,始祖丁雪村,自居此地后连生五子,故改村名为丁屋。

彭屋村

宋朝度宗年间迁居于此,因村向马坑山而名马坑村,后彭姓多聚居于此,姓氏命名,今彭屋村名。

黄屋村

南宋度宗年间立村,因村向马坑山而得名马坑,始有丁、彭、黄三姓同居于此,后三姓分居,黄姓居多,以姓氏命名为黄屋村。

角社村

宋朝置居,据传原为荒山野岭,毒蛇遍地,初称为“恶蛇村”,后又因地处偏僻而改称“角蛇村”,至清代,因民间团体多称“社”,蛇与社近音,故改称“角社”。

*** 节

东坑镇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岭南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二月初二“ *** 节”是东坑镇盛大的传统节日。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这一天,东坑镇的塘唇村一卢姓大户雇长工耕作,人们闻之前来受雇“ *** ”,而其他大户亦前来挑选工人、逐渐形成规律。

1928年《民俗》记载:各乡贫苦的人家,都携着儿子来这里找寻雇主了,而各处的雇主,也就来这里找寻雇童了。如果大家讲得允肯,那雇童就跟那雇主回家去做工,那些雇童除了赚得饭吃之外,完全没有工钱,只是到了年尾的时候,由雇主给他一套新衣服和一双鞋,就算报酬了,所以叫做“ *** ”。

传说 *** 节这一天,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 *** ”,并行善事、普救众生。因此这一天又被人们称为“遇仙节”,后又名为“翻身节”。

再后来人们竞相在街上泼水射水作乐,又和“泼水节”合二为一,从此在广东东莞延续了几百年的“ *** 节”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并成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民众的喜爱。